“动极者镇之以静”在治疗中的应用

2024-04-0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证 浏览:24613 次 


□彭舒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中医动态平衡论的治法之一,正是由于阴和阳之间的这种互生制约的关系,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临床应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中风后肢体痉挛等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笔者跟随开封市中医院李柱教授临床学习时,李柱教授常提醒:“为医者必详察阴阳,阴阳互生,相互制约。”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记载:“欲详求夫动静,须精察乎阴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动极者镇之以静”是说,“动为阳,静为阴”,“动”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动极”是指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亢进,亢进就必然表现出一系列妄动的证候和肝风内动的抽搐震颤等,根据祖国医学运动平衡观,可以采用“以静制动”(清热养阴镇静)的方法。笔者临床常以此法治疗以“动”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收效甚佳。
三叉神经痛
  张某,男性,52岁,半年前出现左侧面部阵发性疼痛,每次发作3秒~5秒,刀割样疼痛,进食或洗脸时加重,外院查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无异常,被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并配合谷维素、腺苷B12治疗半年,效果不佳。患者就诊时卡马西平每次服用200毫克,每天3次,左侧面部发作性疼痛,每天发作无数次,说话时诱发,伴饮食量少,泛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风痛)。
  治则 柔肝熄风。
  方药 加味芍药甘草汤。白芍30克,熟地20克,天麻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丹参20克,甘草10克,煅瓦楞10克,甘松10克,黄连12克。共5剂,水煎服。
  二诊 服药后,患者面部疼痛明显好转,泛酸症状好转,舌脉同前。按上方继续服药5剂,卡马西平剂量减为100毫克,每天3次。
  三诊 患者面部疼痛基本消失,泛酸消失,舌质红、苔薄,脉弦细。上方去掉煅瓦楞、甘松、黄连,制成丸剂,每次服用9克,每天3次,连续服用1个月,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随访,患者已停药,面部疼痛未再发作,临床治愈。
  按语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中医常以“偏头风”“头风”“面痛”“面风”“面风痛”等命名。笔者根据三叉神经痛“突发突止”并贯彻该病始终的临床特点,且肝经的面部循行部位及肝风的发病特点均支持三叉神经痛从肝论治,认定肝风内动是该病的主要病机,其具体治则又以养血柔肝、熄风通络的柔肝熄风法为最佳,方选加味芍药甘草汤。方中白芍养血敛阴,熟地养阴血、补肝肾,二者共为主药;天麻平肝熄风,牡蛎潜阳熄风,均为辅药;佐以丹参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柔肝熄风、活血止痛之效。其方特点以养血滋阴、重镇潜阳药物为主,起到以“静”制“动”,符合中医“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的理论。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芍药的主要成分是芍药苷,对疼痛中枢和脊髓反射弧有镇静作用;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次酸,以及多种黄酮及甘草糖苷,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和骨骼使其弛缓,消除挛急,同时具有肾上腺皮质的作用,以及罂粟碱样镇痛作用。芍药与甘草配伍,可提高芍药苷及甘草次酸的溶出率和利用率,且在镇痛、解痉和抗炎作用方面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二药合用,可以相互增强疗效,对三叉神经痛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面肌痉挛
  王某,男性,45岁,两年前因工作紧张出现右侧眼肌抽动,一年前发展为右侧面肌不自主抽搐,两周前症状加重,紧张、劳累时均可诱发,饮食、睡眠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 面肌痉挛。病机为肝郁化火、肝风内动。
  治则 柔肝熄风、活血止痉。
  方药 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30克,熟地20克,天麻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丹参15克,全蝎6克,甘草10克。共5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面肌痉挛明显减轻,舌脉同前,按上方继续服药10剂。
  三诊 患者症状消失,临床治愈,再服药5剂,巩固疗效。
  3个月后随访,患者面肌痉挛未再发作。
  按语 面肌痉挛属中医“瘛疭”“筋惕肉瞤”范畴,多责之风,临床常以外风﹑内风辨证治疗。笔者认为,该病患者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且发病与情绪密切相关,鲜见外风征象,随着病程的进展,改变的只是抽搐的程度和发病的频率。
  因此,笔者认为肝风内动是贯穿面肌痉挛始终的病机,众多的临床报道从肝论治均取得很好的疗效,也验证了笔者的观点。笔者多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该病。其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二药配伍,有酸甘化阴之妙,共奏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天麻平肝熄风,牡蛎潜阳熄风,全蝎熄风镇痉,为辅药;佐以熟地养阴血、补肝肾;丹参活血。综观本方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扶中缓急,补血舒筋之“静”,收到治疗面肌不自主抽搐“动”之功效。
中风后肢体痉挛
  马某,女性,65岁,因脑出血住院治疗,出院后遗留右侧半身不遂,右下肢肌张力较左侧增高,并有痉挛,表现为不自主的小腿内收屈膝,每天数十次,严重影响肢体康复锻炼。
  诊见 患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语声低微,情绪激动时抽搐更甚,舌红、少苔,脉弦细。
  证属 阴虚风动。
  方药 滋阴熄风大定风珠汤加减。生白芍30克,阿胶10克(烊化),龟板12克,干地黄20克,五味子10克,牡蛎30克(先煎),麦冬12克,鳖甲15克,炙甘草6克。共5剂。
  服药后,患者下肢痉挛未再发作,有腹满,在上方基础上加陈皮10克,服用7剂。1个月后随访患者,下肢痉挛未再发作。
  按语 中医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病位在筋,《黄帝内经》中记载:“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属于痉证范畴,本虚标实。目前,医者多从阴虚血少、阳亢风动、痰瘀痹阻、筋脉失养等进行辨证。根据“动极者镇之以静”。笔者认为,痉挛抽动属“动”,病位在肝,阴虚内风多见,治之以“静”,滋阴熄风大定风珠汤加减见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