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养生

2024-04-0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2468 次 

□尚学瑞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天空洁净清朗,大地万物苏醒,太阳位于黄经15度,天气逐渐转暖,降水量逐渐增多,草长莺飞,百花绽放,杨柳泛青。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此时梧桐花开,清香宜人;厌阳的田鼠躲回洞穴,逐阳的鸟儿满天飞舞;天空不时飘下细雨,彩虹挂在天际。这些细致又充满智慧的物候现象,展现出一幅气清景明、充满生机的美景。
    清明节是踏青的好时节,也是保健养生的重要节点。中医理论认为,春季应于肝,“春夏养阳”。因此,春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肝、养阳气,人们要从生活的细节做起。

 

起居:“夜卧早起”
    《黄帝内经》提出,春季养生应“夜卧早起”。清明时节,阳气开始旺盛。因此,人们要顺应这一规律,及时调整作息时间。
    中医认为,在一天中,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从早晨开始生发,早起有利于保养阳气。因此,人们应在7时以前起床;起床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使体内阳气运转起来,会感到精神饱满。人们如果经常熬夜晚起,极易伤肝并阻碍阳气生发,导致内火滋生、免疫力下降,出现头昏、心悸、咽干、目眩等“春困”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这一点。
    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人们可以进行午休,在11时~13时小憩30分钟~1小时。
    清明时节,雨水较多。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还要注意避湿气、护阳气。居室应每天中午开窗通风,被褥及衣服要保持干燥。人们还应避免在潮湿的地方久留,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洗净擦干,多晒太阳等。
衣着:适当“春捂”
    衣着上要遵循“春捂秋冻”之说。虽然清明时节天气转暖,但是昼夜温差较大。因此,穿衣服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天气变化而定,注意保暖,以固护阳气。
    人们不要过早脱去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适当减掉一些,宁热勿冷;如果减衣过早,很容易受凉,引发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小儿还容易诱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患者,或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使身体不寒不冻,以更好地抵御外邪。
饮食:养肝祛火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日宜省酸增甘。”意思是说春季要少吃酸性食物,多吃甘温补脾之品,其本意在于养肝。因为酸入肝,多食酸会造成肝气过旺,从而损伤脾胃,所以要多吃甘温补脾及养肝之品。
    人们要少吃酸性食物,如糖类、奶类、牛肉、羊肉等;可适量摄入养肝补脾食物,如山药、春笋、菠菜、红枣、韭菜、荠菜、银耳、百合、粳米、芝麻、糯米、鹌鹑、鹅肉等。尤其是春季采摘的韭菜,不仅养肝健脾,还补肾助阳。因春天易发过敏性疾病,所以人们还应少吃虾、螃蟹等易过敏的食物。
    中医认为,春天阳气生发,很容易上火。因此,在饮食方面要祛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推崇品“明前茶”,即饮用清明节前采摘加工的新茶。他说:“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饮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等功效,并提神醒脑,有助于消除“春困”。人们可以选择绿茶、花茶等。
    在江南地区,有清明节吃青团的风俗。青团的主要材料是浆麦草或艾叶。在北方地区,有吃野菜的习惯,如茵陈、蒲公英、苎麻叶等。其他地方还有吃艾饭、大葱蛋饼、馓子等习俗。
    这些风俗、习惯都有美好的寓意,从保健的角度说,艾叶和野菜都有独特香气和清苦味道,不仅能激发食欲,还能祛火提神。此外,人们可以选择银耳汤、百合绿豆汤、猫爪草煲猪肉、川芎白芷炖鱼头等药膳来滋养平补,还可以吃苹果、马蹄、樱桃等水果,以滋阴降火。
    人们应尽量少吃油腻、损阳气的食物,也不宜过量摄入竹笋、咸菜、鸡肉、鱼肉等“生发”食物,以免助长肝火。
运动:柔和养阳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游走在这个时节,晒晒暖阳,看看鲜花,听听鸟鸣,在惬意中愉悦身心。因此,人们要动起来,不仅能养阳气、通畅气血、提振精神,还能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心肺功能,增强抵抗力。
    人们应积极参加户外运动。运动前可以喝一些温水等热饮,并且最好在太阳升起后进行。人们适宜选择柔和的锻炼方式,如健步走、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做瑜伽等。人们运动时,不能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阳气;不宜参加竞赛性、负重性的剧烈活动,以免情绪激动,诱发高血压病、冠心病。
    在我国古代,清明节有放风筝、踏青、荡秋千等习俗。这些运动方式随意柔和,既顺应自然,又健身强体。
    需要注意的是,外出运动时要防过敏。清明时节,正值花粉传播季节,也是浮尘、细菌、尘螨等活跃期,最容易引发哮喘、鼻炎、荨麻疹、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因此,外出时,人们要佩戴口罩;回家后,要及时洗脸,或用盐水洗鼻子。
情志:心情愉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清明时节天气特点及情绪变化的写照。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这个特殊的日子往往使人在怀念先人之时,牵动悲伤忧思的情愫,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清明又是肝气生发时节,容易肝阳亢盛、肝火妄动,使人情绪急躁、心烦易怒。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过度的情绪波动极易损伤身体,甚至诱发疾病。因此,人们要保持心情舒畅,遇事心态平和;要多与亲人或挚友沟通交流;可以外出散心,丰富生活内容;悲伤时,不必压抑,可适度宣泄。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