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2024-03-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9367 次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说:“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增强青少年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教育”
庞国明认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应从娃娃抓起,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接受程度,构建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帮助儿童在学龄前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健康意识。
幼儿教育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多项政策纲要支持中医药行业发展。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教育”,以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和根本目标,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切实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同时,让广大中小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庞国明说。
如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人才资源。庞国明建议,要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中药材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中药材质量管理,强化中医药文化监管等,促进中医药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广大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资源的社会需求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开辟中医药教育新领域
近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等,细读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将大力促使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不断发展。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以上内容,庞国明依据临床实际情况,并经过调研与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政策引领,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承幼教法规及监管体系,加快标准制定、基础研究及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加大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力度,并加快标准备案速度。庞国明建议,由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构建科学的新型中医药文化评价体系。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到每一个家庭、让教育浇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为之努力的方向。要想实现中医药文化教育优质均衡,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培训要提质增效,深化强师工程,强化校长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深化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做好体教融合工作,全面开展课后延伸教育服务。三是不断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投入力度,提升优质均衡水平,完善教育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打造亮点突出的办学格局,创办“既优质又均衡”“既有特色又高质量”的教育。四是要抓好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管理,提升内涵,提高中医药文化发展水平。五是要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落实“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严格执行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等,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育人要求;同时,要持续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六是构建全国“互联网+中医药文化教育”模式,中医药从业者开展中医药知识进小学、中学,进社区,进幼儿园示范区等活动,让学生们学习中医药知识、喜爱中医药文化,从而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提供机遇。中医药相关部门应把“促进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列为重大示范目标,纳入多项重点行动,通过一个大平台兜底保障、全国大联通共享提质,推动中医药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村级学校、惠及百万学子。“这样,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校际发展差距,有力弥合了中医药文化教育‘鸿沟’。”庞国明解释。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多方的共同努力,未来的河南、广西等地,可以巩固拓展“互联网+中医药教育”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以数字化为支撑和引领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开辟中医药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领域、新赛道,为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打造先行示范区贡献智慧方案。
促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庞国明建议,促使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应从以下5个方面着力。
一是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从国家层面推进资源整合、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积极筹建高标准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遴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
二是谋划立项。建议从国家层面谋划立项,并设立基础弘扬项目,比如“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项目,“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幼儿园”等,为传承中医药文化从娃娃抓起打好基础。
三是丰富学前教育机构中医药文化教育校园活动。将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融入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中医药素养水平。推动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比如建设本草纲目园、中医体验馆、食育厨房等特色区域,让孩子们体验中药种植、中医治病,以及感受药食同源的健康饮食方式。
四是培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和专家资源库,引导中医药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中医药健康从业者主动面向社会提供文化传播和科普服务,鼓励引进市场营销、公关推广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为主体,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突出、求实创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构建能力突出、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中医药人才体系。
五是加快同“乡村振兴”的对接。谋划“中医药文化亲子体验”项目和“中医药文化研学游”,将促进项目区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就地就近就业,发展乡村特色中医药文化旅游,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庞国明认为,培养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形成一股力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源头抓起,从娃娃抓起,助力乡村振兴和全民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这样,可以为健康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保障。
总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学体系,要实现中医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复兴,根基在孩子,让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是中医复兴的重要抓手,既彰显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又阐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河南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精神,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只有从学生抓起,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其生命成长过程的教育体系,才能固本强基。通过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这一载体,以春风化雨式的引导和教育,植入中医药文化基因,使孩子们成为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医情、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有平台可依靠,有经验可推广,有书籍可参考。庞国明希望相关建议和经验能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抓手,赋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助力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