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2000多万青光眼患者的致盲率

2024-01-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临床荟萃 浏览:8257 次 


□王宁利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是三大致盲性眼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临床上,青光眼的表现为视乳头特征性萎缩、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按照发病原因,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
    亚洲人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发人群。
    我国有青光眼患者2000多万人,双眼致盲率达10%~15%。如果由于青光眼失明,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情况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出现,目前大多数青光眼可有效防治。对儿童青光眼(包括先天性青光眼),施行房角切开手术,80%以上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如果能做到尽早筛查与防治,可以像“沙眼”一样,“消灭”其致盲现象。
    症状:有的患者明显,有的患者隐匿
    青光眼种类繁多,症状也各有不同。
    在临床上,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表现为突发眼红、眼痛、视力下降、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血压急剧升高。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部分患者24小时~48小时可完全失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往往发病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任何自觉或非典型症状,会有反复眼胀、一过性视物模糊、头痛等表现;中期、晚期,患者可出现视野缩小,甚至视野严重丧失而不自知。
    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因素较多,除了眼部疾病,全身性疾病也是其发病因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均会导致眼血管意外事件,在疾病终末阶段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如果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会严重影响视功能,甚至出现疼痛等不适。
    儿童也可发生青光眼。儿童青光眼虽然发生率低,但是危害大。儿童青光眼的症状有眼球增大,角膜扩张、混浊,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症状,严重损伤视力或可能导致眼球功能丧失。
    青少年儿童发病后会出现眼胀、视物不清的情况,要进行眼压检查或眼底常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误区:有的患者盲目乐观,错失治疗良机;有的患者盲目悲观,拒绝治疗
    许多人对青光眼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除青光眼本身的特点,还存在科普不到位问题。因为科普不到位,有的人不知道视野损伤会致盲致残,盲目乐观,认为“我视力好好的,既无症状,也无影响,何病之有?”从而错失治疗良机;有的人则盲目悲观,认为“早瞎晚瞎都是瞎,还治啥?”其实,大部分青光眼是可以治疗的。经过治疗,部分青光眼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可终身保持一定视功能。
    进展:经过多年努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致盲率大幅下降
    在我国,以前,早期青光眼的诊疗能力弱,其致盲率约为60%;现在,经过眼科医生的努力,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其致盲率已逐渐下降到25%左右。当然,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医疗资源仍然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部分区域的患者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诊治。理论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有效消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现象的,大大减少家庭和社会的照护成本。
    展望:加大宣传力度,加快人才培养
    目前,因为国内青光眼专科医生少,只有六七百人,难以服务庞大的青光眼人群,所以眼科行业还处于“下医治末病”状态。我国的眼科技术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群众青光眼知晓率低和眼科医生少,尤其是青光眼专科医生少,影响了眼科的发展。期待全社会、行业管理者等对眼科行业予以关注。
    医疗机构要加大青光眼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疾病知晓率;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更多的医生愿意从事青光眼的诊治工作,帮助更多的青光眼患者。
    医疗机构要重视青光眼医生的可持续学习,提高青光眼学术会议的质量,在青光眼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基层眼科医生普及性上下功夫,把先进的知识引进来,把实用的技术推广出去,解决能解决掉的,钻研未知的,从而最大限度降低青光眼的致盲率。

 

(本文由本报记者高玉元整理)


     相关链接

   王宁利,全国政协委员。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重建后首任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党委书记,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世界青光眼协会候任主席。
    从事眼科医、教、研工作37年,长期致力于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防治技术研究,是中国首位被世界青光眼联合会授予高级两栖临床科学家奖的中国学者,国内外著名眼科专家和学术引领者,推动了中国眼科水平的提升,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眼科领域的影响力。主持科技部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6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13篇,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290篇,被他人引用7343次;有发明专利25项。积极研发设备,不断推进国产医疗设备“进口替代”。主持制订指南、共识、规范36项;主编高等教育规划教材6部、中英文专著34部。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