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整体观与心身医学
2024-01-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935 次 【查看证书】□于晟培
如今,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面临多方面的压力,比如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交压力等,从而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一些人出现了心理疾病。
目前,心理疾病已经比较普遍化,比如焦虑、抑郁,以及情绪异常、行为变化和认知障碍等症状。同时,精神疾病患者也有很多躯体症状,比如常见的焦虑情绪发作时,就会出现紧张、焦虑、过分担心、恐惧,以及出现头痛、头晕、心悸、气短、头皮发麻等身体症状。
什么是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因素同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广义的心身医学,指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相互关系的医学,是一种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方法;狭义的心身医学,指研究心身疾病的医学,研究心理生理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亦称心理生理医学。
目前,心理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各界日益重视精神健康问题。研究人员发现,心理问题对于不少患者疾病的康复进程造成了不良影响,比如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往往比心理健康的患者更难康复。这说明一些生理病变与心理问题密不可分,比如因心理问题而造成心脏出现生理病变的疾病。这让医学界开始重视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的关系,促进了心身医学的诞生。
心身医学刚开始出现于欧洲,一批兼具医学技能与心理学知识的医生为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的双重疗愈。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更加人性化,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因此,心身医学的概念、定义正式被确立。
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心身医学
西医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与中医相比,起步较晚。1900年,奥地利医师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奠定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这是欧美现代心理学派别之一,打开了心理学的大门。在弗洛伊德之后,众多心理学家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但在心身医学出现之前,心理学与身体医学一直是互相孤立的,没有联系起来。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是从整体出发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将与心理问题相关的疾病总结为“情志病”,认为心理问题的发生,是在痰、湿、寒、热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气血、脏腑等功能上的紊乱,将患者的身体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中梳理出异常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始终将心理问题与生理疾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思路恰恰与心身医学不谋而合。
总之,在治疗疾病方面,西医学在数据量化和技术程式化中优势显著。中医将五脏与喜、怒、忧、思、恐等情绪变化紧密相连。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将中西医疗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治疗疾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