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学瑞
腊八节,又称腊八祭、法宝节等,由佛教节日演变而来。因临近春节,从夏代开始,腊八节就成为祭祀先人与神灵,祈求来年丰收、吉祥的重要节日。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有吃腊八粥、赤豆打鬼、寒冰清火、腌制腊八蒜等,这些习俗不仅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还与中医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吃腊八粥
吃腊八粥的习俗源远流长。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到了清朝,吃腊八粥的习俗更是盛行,从皇家贵族到黎民百姓,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飘散出腊八粥的味道。
关于腊八粥的配方,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曰:“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红楼梦》中是用各种米、豆类加红枣、栗子、花生、香芋熬成。当今熬腊八粥,选材比较随意,一般在粳米、小米、糯米、玉米、薏苡仁、黄豆、绿豆、黑豆、红豆、红枣、花生、核桃仁、红薯、葡萄干、百合等食材中选择8种,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但总体来说,腊八粥的主要原料是谷类和豆类食物,这也应合《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的观点。
中医认为,谷类食物普遍具有益脾胃、和五脏的作用,豆类食物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的作用。比如,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具有利水消肿、健脾渗湿、清热除痹的作用,适合素体脾虚及经常腹胀、便溏者食用;粳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养胃、生津止渴等作用,用其煮粥能溢出“米油”,营养丰富;黄豆被誉为“植物肉”,有益气养血、健脾宽中、祛湿润燥、清热解毒等功效,并且富含蛋白质、卵磷脂和微量元素,可辅助治疗头晕、便秘、泄泻,以及心脏病、骨质疏松症、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黑豆是滋补佳品,有养肾益血、清热止汗等功效,《本草纲目》云:“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治风热而活血解毒。”
此外,花生乃“长生果”,可润肺、和胃、止咳;核桃仁可补肾纳气、益智健脑等。看似一碗普通的腊八粥,却在大饱口福的同时,起到养生疗疾之效。清代曹燕山《粥谱》就认为腊八粥有和胃补脾、养血安神之功,民间赞誉腊八粥有“五谷扶正”之说,也称“七宝粥”“五味粥”。
赤豆打鬼
在很早以前,人们过腊八节主要以驱鬼疗疾为目的。在先秦时期,人们通常以击鼓跳舞的方式来驱鬼避疫。《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了一种仪式,方相氏率领十二兽跳舞驱鬼,传说恶鬼怕赤豆,所以在腊月初八这天用赤小豆熬粥,能驱鬼辟邪、迎吉祥。
赤小豆是一味治病良药,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创制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赤小豆当归散。前者治疗阳黄兼表证,后者治疗伤寒狐惑及肠痈便脓血,临床传用了几千年。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归心经、小肠经,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功,常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及肠痈腹痛等。《本草纲目》对其功效述之更详,云:“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此外,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还说赤小豆可“辟禳瘟疫”。因此,腊八节“赤豆打鬼”的习俗大概与此有关。
寒冰清火
我国有些地方流传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在腊八节要吃冰。这种冰是经过一定程序制成的冰块。在腊八节前夜,勤劳的母亲把红糖洒在瓷碗里,用滚烫的开水融化后,放在户外的窗台上,腊八节这天一早就冻好了。早起的孩子们,都拿着冰块一边走一边舔食,乐不可支。冰块既满足了孩子们贪吃的天性,又寄托了父母期盼子女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从中医角度讲,寒冰清火有一定道理。冬季天气寒冷干燥,人们所摄入的食物热量也较高,容易出现体内燥热的情况,这时适当吃点儿冰,有助于祛除燥热,增强免疫力。
其实,冰也可以药用。中医认为,冰味甘,性大寒,归肺经、胃经,有退热消暑、解渴除烦之功,主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等。《本草拾遗》云其“主去热烦”,《日用本草》载其“解烦渴,消暑毒”。但是,冰毕竟为大寒之物,有伤阳气、损脾胃之忧,不可多食,特别是在寒冬季节。
腌腊八蒜
腌腊八蒜是我国部分地区的习俗。腌腊八蒜是将蒜剥皮后,放进一个密封的容器里,然后倒入米醋或老醋封口,放在阴凉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收获酸辣、香甜的腊八蒜了。
从中医角度看,大蒜味辛,性温,归脾经、肺经、大肠经、胃经,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具有解毒消肿、杀菌驱虫、止咳止痢、宣窍通闭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疡、疥癣、顿咳、泄泻、痢疾,以及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研究人员认为,腌腊八蒜加入醋,富含有机硫化物和多种新型活性肽,有显著的抑菌性。人们常吃腊八蒜,既可解腻去腥、开胃消食,又可防治疾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