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癌的手术方式

2023-12-0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版:健康促进 浏览:17725 次 【查看证书

治疗胃癌的手术方式
□杨焘

胃癌属于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多种类型肿瘤中发病率较高。每年因为胃癌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比为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5%~30%,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早期胃癌疾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存在轻微的症状。在患者临床病症明显的时候,基本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因此,人们要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尽早接受检查,避免延误诊治。
早期胃癌
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来说,治疗的效果好,患者生存率相对较高,一般可以治愈。大约5%的胃黏膜内下胃癌患者出现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因此早期胃癌治疗预后效果更好。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是否能完全切除肿瘤,与患者是否存在的淋巴转移、病变早期有关。当前,临床还缺乏对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判断方式,仅仅能从早期胃癌淋巴转移规律进行判断,根据内镜下的病变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如下情况的早期胃癌来说,一般都不会出现淋巴转移的情况:早期胃癌直径小于5毫米;隆起型早期胃癌直径小于2.5厘米;无溃疡凹陷型早期胃癌直径小于2厘米;混合型早期胃癌直径小于1.5厘米;部分存在手术禁忌证的胃癌患者;坚决不接受胃癌手术的患者。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切除法、非切除法,非切除法则是进行激光治疗、光敏治疗、组织凝固法治疗、局部注射法。切除法可以获得患者的黏膜标本,进行病理检验。将内镜注射针从胃镜活检孔插入胃部,到达病变边缘,向黏膜下注射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得局部病变隆起,隔离病变与肌层,保护肌层不受到电凝损伤,避免出血情况。切下的标本需要接受病理检查,切端无癌细胞为完全切除。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没有复发情况则表示为治愈。通常来说,内镜下黏膜病变切除率大约为70%。若切下标本发现切除不完全,就要进行内镜下激光治疗,消除残余的癌灶,考虑进行手术,许多病例都是在转变为激光治疗以后,疾病消失后病情痊愈。
腹腔镜下局部切除 随着腔内外科、微创手术的持续发展,早期胃癌经腹腔镜下的全层切除方式效果良好。这一手术仅能将胃壁病变进行全层切除,切除的范围也比内镜下黏膜切除范围广,可以将临近的胃癌病灶周围淋巴结切除。如果活检发现癌转移,可以进行中转剖腹根治手术。术后早期,患者就可以进食,住院时间比较短,切除的可操作范围也比内镜更灵活。这一手术方式适用于胃前壁病变,如病变位于近侧、后壁,要经过胃腔内将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手术切除。
D1根治术 手术范围属于切除原发性病灶、周围足够正常的胃壁,对第一站淋巴结进行清扫。若无法切除小弯侧,手术就要尽可能保留迷走神经分支。胃底贲门癌、胃体癌患者,尤其是近大弯侧,只允许保留幽门的功能。
进展期胃癌
随着人们对进展期胃癌特点、生物学行为的认知,外科手术逐步完善,对原发性病灶、手术的方式、淋巴结清扫的程度、切除的范围进行研究,5年以内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升。
根治性切除手术 对于胃癌根治手术,彻底切除转移淋巴结、原发病灶、浸润的临近脏器属于基本操作要求,也是能满足治愈患者的基本治疗手段。对于胃切除指标满足,胃切断线要求距离肿瘤肉眼边缘不少于5厘米,远侧部癌要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3厘米~4厘米,近侧部癌要切除食管下端3厘米~4厘米。在清除区域淋巴结的时候,要在根部切断胃部供应动脉,全部的动脉切断之后,要进行全胃部切除。
淋巴结清除根治术 淋巴结清除根治术属于进展性的胃癌手术方式,我国近几年推广D2手术方式,切实提升了胃癌的治疗疗效。对于这一手术的要点来说,就是需要在根部结扎并且切断血管,异常有效的清除相应区域的淋巴结。手术的时候,对患者实行网膜囊外剥离技术。对于胃远侧部癌患者来说,要将大网膜与结肠系膜前叶、胰腺被膜从脏器整块剥离,以此在根部结扎胃左及胃网膜右血管。
淋巴结扩大清除术 为了达到良好的胃癌治疗效果,一般对Ⅲb、Ⅳ期胃癌施行淋巴结扩大清除术,有效将肠系膜上动脉、十二指肠韧带、膈肌、纵膈淋巴结清除。但是临床对这一手术的意见不一致,若患者出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不能实行这一手术。腹腔动脉旁的神经节、淋巴结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在淋巴结扩大清除的时候,可能摘除患者这一部位的神经节,导致患者出现腹部疼痛、腹泻等多种不良反应。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