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冬季这样健康管理

2023-11-2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11517 次 【查看证书

□洪 晋

   冬季,气温骤降,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节。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住,心绞痛发作频繁,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气短、腿肿等心力衰竭症状。
原因
    气温降低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一般来说,人体冬季血压比夏季血压高,收缩压高12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舒张压高6毫米汞柱。此外,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同时也会导致心肌耗氧增加,最终导致相对性心肌缺血,产生心绞痛。
    寒冷刺激可直接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易使原有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心肌梗死。
    气温降低时,呼吸道感染高发,心脏负荷加重,会增加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风险。
措施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做好如下健康管理以平稳过冬。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加衣物。冷空气来袭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等到冷空气过去,或气温稳定,人体已经适应了室外温度时,方可到户外活动。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冬天进行适量运动,有利于血压控制,同时能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天冷时,最好选择室内运动。室外运动时,应避开早晚气温过低时段,最好在气温相对较高时段出门。运动方式可选择快走、慢跑、跳舞、太极拳等。同时需注意衣物增减、更换,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吹冷风。
    低盐低脂,合理饮食 传统观念认为,秋冬季应该“贴秋膘”。实际上,吃得多必然会增加盐分、油脂的摄入。摄入盐分过多,会导致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最终导致血压升高。摄入油脂增加,还会导致血脂升高,增加冠心病的风险。冬季饮食依旧要遵循戒烟、戒酒、低盐、低脂原则,忌暴饮暴食。
    通畅大便,避免用力 冬季,空气干燥,水分易流失,加之老年人多有肠功能减退,容易便秘。当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力增高,回心血流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血管病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
    平时,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补充足量水分,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必要时可以使用通便药物辅助。
    监测血压,关注症状 日常,患者血压不稳定时,应增加自测血压频次,并做好记录,及时到医院调整降压药物。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腿肿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时注意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睡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