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护理策略
2023-11-1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10683 次 【查看证书】□刘桂丽
心脏移植手术可延长严重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命,而术后良好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术后患者应在空气层流净化病房隔离,室温应控制在22摄氏度~24摄氏度,湿度应控制在50%~60%。病房应保持干净,定期消毒。医生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观察患者的伤口有无红肿、压痛和分泌物情况,每天及时更换敷料。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清洁口腔。术后,患者身上的各种侵入性管道比较多,护理人员要做好管道护理。
患者术后回ICU(重症监护室),医生要监测其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术后早期,15分钟~30分钟记录生命体征一次,稳定后改为30分钟~60分钟一次;各种测压管在病情稳定后尽早拔除;对循环状态的临床观察,如神志、皮肤黏膜颜色、湿度、末梢循环状态等;保持动脉血压不宜过高,以免吻合口出血;严密监测心率,进行强心利尿治疗。
患者术后进入ICU,要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定期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每2小时~4小时抽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结果适当调节呼吸机参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并发症;拔除气管插管后,鼓励患者咯痰;给予面罩湿化吸氧;定期做痰培养,及时发现有无感染。
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监测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每周监测血氧饱和度,定期做动脉血气分析;床边配备开胸包、起搏器,严密观察有无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患者一旦出现排斥反应,医生应及时治疗。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引流量突然增多,或有心包填塞的表现,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开胸探查。
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不全,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均可造成肾功能损害;可用精密集尿袋,每小时准确记录尿量;导尿管妥善固定,防止脱出;会阴及导尿管消毒每日两次,尽早拔掉导尿管;一旦发现尿少或无尿等机型肾衰竭表现,要及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术后常规留置胃管,可在必要时给予胃肠减压,及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部分患者对移植及预后缺乏信心,加上术后隔离时间较长,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护士要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耐心解释,并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焦虑情绪。对于情绪过于激动的患者,护士要耐心观察及劝导,必要时运用镇静剂,保证患者睡眠充足。
患者在手术后常规留置胃管,可根据胃肠功能情况给予营养支持;患者长期用激素时,热量消耗大、食欲好,但是消化功能差,要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少渣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补钙,避免骨质疏松。心脏移植后,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就可以开始康复运动,比如缓慢步行、循环训练等,将强度控制在轻度至中度。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