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
2023-11-0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九版:妇幼健康 浏览:12082 次 【查看证书】□王利峰
C-反应蛋白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C-反应蛋白可以激活补体,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起到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炎性淋巴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刺激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是机体受到创伤、微生物入侵或炎症造成组织损伤等炎性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C-反应蛋白是评估急性时相反应的最敏感和快速的实验指标之一,对判定炎性感染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值越高,表明病变活动度愈高。在炎症恢复过程中,若C-反应蛋白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表明病变活动在继续。炎症缓解期转阴或消失、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当C-反应蛋白<20毫克/升时没有明确的诊断意义。C-反应蛋白在20毫克~30毫克/升之间,主要见于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在40毫克~99毫克/升之间,往往见于细菌感染。
需要指出的是,感染后能引起组织损伤的病毒,也会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损伤严重时,C-反应蛋白会明显升高。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的疱疹性咽峡炎,咽部组织损伤严重,会导致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能引起全身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毒,相当于机体受到创伤,都会导致C-反应蛋白升高。
在小儿风湿免疫病中,如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可达50毫克/升,其阳性率为80%~90%。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沉降率相同,但不受红细胞、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应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类风湿活动期,C-反应蛋白明显增多,与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相平行,但比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出现得早,消失也快。C-反应蛋白含量愈多,表明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过程中,若C-反应蛋白阳性,提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停用激素后已转阴的C-反应蛋白又转阳性时,表明病变活动在继续。炎症缓解期和服用抗风湿药后,C-反应蛋白转阴或消失比红细胞沉降率快,且在贫血和心力衰竭时不像红细胞沉降率那样易受影响。
因此,C-反应蛋白升高并不一定是细菌感染,还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除细菌外的其他微生物感染,用抗菌药物可能无效;各种实体肿瘤疾病;血液系统肿瘤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机体各种应激事件,如心肌梗死;各种非感染性创伤;各种非细菌感染所致的组织损伤,如疱疹性咽峡炎等;过敏性疾病;实验室误差等。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在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监测术后并发感染及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它和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一样,是非特异性指标,还要进一步结合临床病史来监测疾病的发展。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儿童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