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2023-11-0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浏览:18655 次 【查看证书】□伍冬冬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除了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外,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也是新冠病毒重要的致病机制。
临床特征
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及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和巨噬细胞,可见多核巨细胞。肺泡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泡隔可见充血、水肿,单核和巨噬细胞浸润。少数新冠病毒感染者肺泡过度充气、肺泡隔断裂或囊腔形成。病程较长的病例,可见肺泡腔渗出物机化和肺间质纤维化。肺内各级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渗出物和黏液。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易见黏液栓形成。肺脏内各级血管均可见到血栓。
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其治疗场所。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进行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以多人收治在同一个病室;危重型病例,应尽早收入ICU(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如何治疗
注意休息 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应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热量充足;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氧饱和度等。
病情监测 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
有效氧疗 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抗病毒治疗 奈玛特韦300毫克(150毫克×2片)联合利托那韦100毫克(100毫克×1片),每12小时口服一次,连续服用5天。
抗菌药物治疗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加强细菌学监测 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如何治疗
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医生要积极防治患者的并发症,并治疗其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呼吸支持 无创机械通气2小时,病情无改善,或患者不能耐受无创机械通气、气道分泌物增多、剧烈咳嗽,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必要时取俯卧位通气、肺复张、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方法进行治疗。
循环支持 在充分进行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其他治疗 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检查情况,在短期内(3天~5天)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恢复期血浆治疗。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