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洁
什么是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保持周期性增生、剥脱、出血等功能性改变。
疾病特点
子宫腺肌症多发生于30岁~50岁经产妇,50%的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15%的患者合并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最大可达正常子宫的2倍以上,以后壁居多。
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表现各异,40%~60%的患者存在月经量过多等症状,15%~30%的患者存在痛经等症状,30%的患者则无明显的症状。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痛经、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等。妇科双合诊子宫球形增大、质硬,月经期有压痛感;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附件及附件区可扪及囊性肿块。
二维超声表现
根据病灶的分布和回声特征,该病可以分为弥漫型、前壁/后壁型和局灶型。
弥漫型 子宫球形增大,三径之和常大于15厘米,宫腔内膜线居中或显示不清晰,经腹壁超声扫查肌层回声普遍增高,呈分布不均匀的粗颗粒状,有时后方衰减,使肌层回声偏低。
前壁/后壁型 病变局限分布于整个前壁或后壁肌层,偶见于侧壁。以后壁型较为多见,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向后方隆起,宫腔内膜线前移,前壁肌层回声正常,后壁肌层普遍增厚,回声不均匀,多呈栅栏状衰减,导致整个子宫回声增粗减低。
局灶型 子宫不规则增大,子宫形态欠规整,伴少许回声衰减或呈栅栏状衰减回声,周围肌层回声正常,病灶与正常肌层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当病灶以出血症状为主时,肌层内表现为局灶性的小囊,大小不一,形态不规整,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其内回声呈云雾状。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血流分布特征 虽然患者子宫内血流信号较正常人增多,但是由于子宫腺肌症常伴衰减回声,不容易显示出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在病灶处呈星点状、条状分布或呈放射状排列。
局灶型患者仅在病灶部位血流信号稍增多,病灶周围肌层血流分布正常。
无论是哪种类型,当子宫腺肌症较严重时,阴道出血时间长、合并感染,可出现子宫肌层血流信号丰富现象。血管呈粗条状并贯穿肌层,相连成网状,且可记录到低阻力型动脉频谱,此时应仔细与恶性病变进行鉴别。
血流频谱 子宫腺肌症病灶处的动脉频谱与子宫动脉各级分支的频谱基本相同,阻力指数常大于0.5;静脉频谱较多见,偶尔在严重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体内可记录到低阻力型动脉频谱。
鉴别诊断
切面无明显的漩涡状结构,夹杂有粗厚的肌纤维带和微型囊腔,腔隙中偶见陈旧血液。子宫腺肌症病灶周围无假性包膜,子宫肌瘤周围有假包膜环绕,这是两者的主要鉴别。
临床意义
对于月经量过多、月经期延长、痛经的患者,如果超声检查结果有典型图像特征,就可做出诊断。
(作者供职于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