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可防可治
2023-10-2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健康促进 浏览:15921 次 【查看证书】□杨宏辉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血管将血液输送给其他器官使用,每分钟心跳在60次/分~100次/分,一刻也不能停歇。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公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总数约3.3亿。一旦罹患心血管病,就会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血管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一系列疾病,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疾病可能对心脏和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影响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发生病变和衰竭。不健康饮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过量饮酒等,均是心血管代谢疾病急剧上升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以改变的因素和不能改变的因素。可以改变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吸烟、肥胖、焦虑、酗酒、饮食口味重等。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进行干预,可明显减缓疾病进程,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和进展。性别、年龄、遗传等是不能改变的因素。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对心脏血管的保护作用降低,女性的冠心病发生率有所提高。男性在40岁之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会上升。目前,心血管病的发病趋势呈年轻化,30多岁的青壮年也深受心血管病的困扰。女性往往在50岁以后,患冠心病的概率高。另外,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病史,其他家庭成员更容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病。
心血管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控制危险因素等。
合理饮食 适量摄入水果、蔬菜、豆类、坚果、鱼类、低脂乳制品,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风险。饮食时,可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除鱼油外的动物油,都是饱和脂肪酸,建议用茶树油、橄榄油、玉米油等植物油代替动物油。避免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每天应控制在2克以下。反式脂肪酸来自加工食品的占71%,其中,来自植物人造黄油蛋糕、含植脂末的奶茶等约占50%。避免摄入过量的钠,建议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占每天能量的50%~55%。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鸡鸭鱼肉、鸡蛋、牛奶和海产品都是优质蛋白,建议每天摄入量为1克/公斤(体重)。
适度运动 避免久坐,增加身体活动量。建议每天运动半小时至1小时,每周最好能够进行150分钟~30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或者每周进行75分钟~150分钟高强度运动。心血管病患者应选择以下肢运动为主的项目,比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等。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
控制体重 维持健康体重有利于控制血脂;同时,建议腰围控制在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超重和肥胖者,推荐采取限制热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量等综合管理措施,以维持正常体重。男性能量摄入宜控制在每天1500千卡~1800千卡,女性则为每天1200千卡~1500千卡。
健康睡眠 健康睡眠包括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质量。避免熬夜,建议每天固定在23时前入睡。
危险因素控制 一是血压管理:要关注血压情况,如果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一定去医院就诊。依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降压方式,尽可能把血压降到120/80毫米汞柱以下。二是血脂管理:血脂异常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会升高,被称为“坏胆固醇”,容易在冠状动脉及其他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形成动脉血管狭窄,导致血流量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应根据血脂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划分风险等级,来确定降脂目标,选用合适降脂药物。三是血糖管理:主动测量血糖,判断有没有糖尿病,如果有一定要控制好血糖水平,减少因为血糖异常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的治疗,俗称“五驾马车”,即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血糖监测。
(作者供职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为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