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服务收费有了国家标准 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3-10-1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6355 次 


本报记者 朱晓娟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以下简称《技术规范》),于国家层面首次纳入药师门诊诊察、处方/医嘱药品调剂、住院患者个性化用药监护3个药学服务收费项目。
《技术规范》的落地,将为医院药学发展带来哪些变革?又会为药学人员转型带来怎样的促进呢?10月11日~12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几位省市级医院的药学专家。
医院药学发展的一剂“强心针”
“药学技术服务价值终于有所体现了!”作为医院管理者,许昌市中心医院院长张现军说,这是对药学技术服务价值的肯定,同时对药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药品研发创新,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和质量监管,在“供好药”“用好药”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用对药”成为药学服务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7年,国家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之后,随着各地对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深入探索,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也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随之,药师门诊也在各地探索出越来越清晰的服务路径,例如药物咨询门诊、医药协同门诊、临床药师参与医师查房等。
“这3个药学服务收费项目的确立,是对医院药师队伍的激励和肯定,将促进国内临床药学规范化、规模化、快速化发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康建说。
河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临床药理室负责人赵宁民认为,《技术规范》明确了医院药学服务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奠定了科学合理的医院药学服务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推行可量化的高质量药学服务,为医院药学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郑州人民医院总药师兼发展规划部主任陈楠认为,基于何种价格理论和方法确定药学服务价格,并确保其科学性,是近年来探索药学服务价格评估与药学服务项目落地实施的难点。本次发布的《技术规范》,从国家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
药学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2017年7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通知》,推进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
有了政策的支持,近年来,药学服务已成为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也转变为临床诊疗、多学科诊疗等团队的核心成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服务临床需求开设了药物基因检测和治疗药物监测项目,围绕重大慢性病防治开设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创建慢性病院内院外一体化全程药学服务体系。郑州人民医院开展的“全生命周期药学服务模式”关注患者院前、门诊、住院、院外随访全流程;开展的总药师制度试点工作,使重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56.7%,慢性病患者口服用药种类减少15.9%。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师还可以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用药重整等服务。
然而,在这期间,一些药学服务项目暂不能收费的问题多次被业内提及,也成为影响药学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康建直言,既往,医院药学服务收费项目几乎为零,各家医院把药师从事的大部分工作视为“成本”进行控制,造成药师人力资源引进不畅,医院药学转型发展受挫。
赵宁民说,药学服务缺乏收费标准,药师队伍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甚至有些医疗机构将药师归入后勤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药学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对于药学服务收费问题,陈楠有自己的理解。她说,药学服务收费更广阔的意义在于通过药师专业技术价值的体现,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药师队伍,促进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发展。
加快完善细化配套措施
专家们坦言,这一政策为药学服务转型发展带来利好的同时,相应的配套措施应尽快完善细化。
赵宁民认为,目前还有许多药学服务未纳入《技术规范》,如药物警戒、药品遴选、“毒麻精放”管理、冷链管理、新药临床试验管理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康建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和质量如何保障?如何尽可能实现药学技术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付费机制能否快速跟进完善?药师主动开展的慢性病药学服务能否早日纳入收费项目?
许昌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任赵亮建议,《技术规范》的公布只是一个重大信号,接下来还需要医保部门对收费项目进行价格测算,制订具体的收费标准;相关药学服务技术标准需要统一和优化,为定价提供数据支撑。
陈楠说,接下来各省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完善本地现行相关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缺失和不明确的要素内容,联合医保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统一标准,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科学测算新增项目成本,规范新增价格项目;定期开展调价评估,建立灵敏有序的价格动态调整常态化机制。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