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妇女保健指南(2015年)(中)
2023-10-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乡医课堂 浏览:19855 次
识别更年期症状:更年期相关症状包括潮热出汗、睡眠障碍、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疲乏、骨关节肌肉疼痛、头痛、头晕、心悸、血压波动、皮肤蚁走感、性交痛及泌尿系感染和阴道感染等症状。
更年期症状的严重程度分类以改良Kupperman(库珀曼)评分为标准:评分≤6分为正常,6<评分≤15分为轻度,16<评分≤30分为中度,评分>30分为重度。
月经:正常的月经周期、经量的改变。月经周期平均长度为28天,正常范围为21天~35天。月经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2天~7天。月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估计,一般30毫升~50毫升为正常。
需要就诊的月经异常情况。发生月经周期、经量的改变,尤其出现月经淋漓不尽或阴道异常出血,不要认为只是更年期的月经紊乱而延误就医,应当及时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如果确认是内分泌因素导致的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也应积极治疗并及时纠正贫血。
阴道异常出血表现为出血失去规律性(即周期性),间隔时长时短或持续出血,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一般出血时间长,不易自行止血。出血频繁或出血量多者可引起严重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
月经量过多。虽然月经周期在正常范围,但经血量≥80毫升为月经过多,应进行治疗。
停经或闭经。停经指月经停止>30天,且<6个月;闭经指月经闭止>6个月。应查找确定原因后再决定处理方法。
卵巢早衰(过早绝经)的识别。卵巢早衰(POF)是指妇女在40岁前出现卵巢衰竭。
重点疾病筛查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筛查意义:更年期妇女仍然有罹患宫颈癌的可能,应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是降低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推荐筛查方法:宫颈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初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进行检测。
宫颈细胞学检查:采集宫颈外口鳞-柱状上皮细胞交接部(移行带)和宫颈管内细胞,并对其进行检查和评价。包括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HPV检测:绝大多数宫颈癌是由高危HPV感染造成的,HPV检测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之一,可同时进行低危型和高危型HPV检测。
全子宫切除术后的妇女可不再做宫颈癌筛查。但仍应常规进行妇科体检。
宫颈细胞学检查出现异常或者HPV阳性者均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开始筛查年龄及时间间隔。宫颈癌筛查建议在开始性生活后进行。
30岁~65岁的妇女HPV和细胞学联合筛查,两项均正常者每5年查1次;单独细胞学筛查或者HPV筛查,正常者每3年查1次。
>65岁以上的妇女既往接受了规范的筛查,并且无宫颈癌高危因素,结果为阴性者可终止筛查。如果既往有≥CIN(宫颈上皮内瘤变)Ⅱ及以上病史者至少进行20年的常规筛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出现异常或者HPV阳性者均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乳腺疾病
筛查意义: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推荐筛查方法:乳腺彩超检查可能对致密型乳腺筛查有价值,可通过乳腺局部血管变化发现部分早期病变。虽然单独作为乳腺癌筛查的措施尚有待证实,但国内目前多作为乳腺疾病筛查的首选方法。也可以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或乳腺X线筛查结果为BI-RADS-0(乳腺彩超检查所得出的一种结果)级者的补充检查措施。
乳腺X线检查(钼靶)。国际上目前把乳腺X线检查作为乳腺癌筛查的常规检查手段,认为其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妇女健康。
乳腺临床体检。建议作为乳腺X线或乳腺超声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可能弥补乳腺X线筛查的遗漏。不单独作为乳腺癌筛查的方法。
乳腺自我检查。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妇女传授每个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选择月经来潮后7天~10天进行,可以提高妇女的防癌意识。
其他检查:目前的证据不支持近红外线扫描、核素扫描、导管灌洗等检查作为乳腺癌筛查方法。
开始筛查年龄、时间间隔:筛查一般建议40周岁开始,每年1次。有明显乳腺癌遗传倾向者、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以及乳腺不典型增生和小叶原位癌患者可提前参加乳腺筛查。
分类管理方法:40岁~49周岁,每年进行1次乳腺超声或乳腺X线检查;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尤其对致密型乳腺推荐X线与B超联合检查。
50岁~69岁,上述方法每1年~2年1次。
70岁以上,上述方法每2年1次。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
高危因素: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图表一)。
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过量,精神紧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70岁以后女性。
更年期是成人慢性疾病高发阶段,因此有必要开展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筛查。具有上述高危因素者应该引起重视,具体防治措施参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等相应疾病的防治指南。
骨质疏松症
高危因素:不可改变因素有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老龄,绝经,母系家族史。
可改变因素有低体重,性腺功能低下,吸烟,过度饮酒,饮用过多咖啡,体力活动缺乏,制动,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量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钙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量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筛查意义:60岁以上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增高,以女性尤为突出。骨质疏松症会造成骨折发生率增加,严重影响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能会避免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发生。
推荐筛查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FRAX(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模型。
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髋部、腰椎及全身的BMD(骨密度)均可测定,超声波检查的准确性不及DEXA,目前不推荐使用超声波检查来诊断。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是在三维空间测量BMD得出真实体积BMD的方法,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手段,但因放射量较大等因素在临床使用方面远不及DEXA。
开始筛查年龄、时间间隔、筛查指征:更年期妇女应该进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评估。骨密度测定并非经济有效的群体筛查工具,最好能依据年龄或其他危险因素有选择地进行测定。
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FRAX模型可以用来计算个体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及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可用于判断65岁以下的妇女中谁应当进行DEXA测定。
65岁或65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如从未进行过BMD测定,不论是否有其他危险因素,均应接受BMD测定。
焦虑和抑郁
对更年期妇女焦虑和抑郁障碍,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疾病复发。
高危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儿童期经历、人格、心理社会环境、躯体因素(恶性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等。通常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共同影响。
更年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比例:更年期是女性抑郁障碍的高发期,绝经过渡期有50%女性出现抑郁症状,有26%达到诊断标准,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生率是绝经前期的4倍。女性罹患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中,围绝经晚期是育龄期的14倍,是围绝经早期的3倍。
焦虑、抑郁常用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就诊:出现下述症状,持续2周以上的时间,如心情不好、悲观、压抑、消极、高兴不起来、懒散、绝望、很沉闷、沮丧、爱哭泣、空虚、喜怒无常、很伤心、没有笑容、很无助、效率下降、对什么都没兴趣、愤世嫉俗、生不如死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更年期保健学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