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三部曲” 远离职业病
2023-09-2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14132 次 【查看证书】奏响“三部曲” 远离职业病
□陈翠姬
不良工作环境会对劳动者的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引起职业病。关于职业病,你了解多少?如何通过改变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使劳动者远离职业病侵扰呢?
哪些病属于职业病?在实际的生活中,想必大家对职业病并不陌生,但是大部分人对职业病的理解稍有偏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4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的疾病才属于法定职业病。职业病的定义是指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中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为接触了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引起的疾病。
作为世界上劳动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根据人均工作时间(从18岁开始到60岁结束),再结合人均寿命约为78岁,可以发现劳动者生命的一半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改善工作环境是针对职业病危害源头的预防举措,是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及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威胁到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有害因素,来源包括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3个方面。
生产过程控制“序曲”——控制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
重点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尤其是可能导致职业病发生的关键作业场所。
一是应针对职业病危害发生源设置合理、有效、齐全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建立台账。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要及时维护、检修、定期检测。
二是在车间内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存在高毒物品的,还应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需要详细地标注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
三是做好日常的职业病危害定期检测工作。当检测的结果不符合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的基本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在治理后仍难以达到符合我国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企业,需要立即暂停其相关的作业,直至整改到满足相关卫生标准后才能重新作业。
生产环境改善“进行曲”——降低危害因素接触水平
重点关注生产环境的改善,包括可能对劳动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作业场所或邻近区域。
一是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消除和替代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及设备。
二是持续推进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如通风装置、除尘器、隔音罩、减震器等,以降低工作场所环境诱发职业病的风险。
三是在生产工序及设备布局上,采取建筑物隔断、防护设施隔断的措施,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避免邻近区域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的影响。
四是在设备的检修、维护方面,应以预防性维修为重点,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逐步实现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测和动态管控,提高设备维修保养水平。
五是针对化学有害因素的预防,除考虑呼吸道吸入外,综合考虑经皮肤、消化道吸收等多个途径产生的危害,通过建设满足卫生学要求的更衣间、洗浴间、饮水设施、就餐场所、休息室等设施,进一步减少多途径接触产生的综合危害。
劳动条件优化“主题曲”——减少工作相关疾病
一是从人机工效学角度对作业工具、设备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改进,为作业场所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照明度。
二是对于手工搬运作业,用人单位要配备起重机、液压升降装置、升降台、输送带、手推车等机械装置搬运重物,还需考虑将常用物料、工具摆放在作业人员方便拿取的区域。
三是对于操作精密作业,单位需提供手部支撑装置;坐姿作业时,工作台的高度应在肘关节高度附近;立姿作业时,手的高度应略低于肘关节水平;蹲位作业时,在需要蹲位的作业地点配备合适高度的坐垫。
作为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的用人单位,要从生产过程、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职业危害来源3个方面改善工作环境,保护好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总之,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是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职责所在。
(作者供职于广西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