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点

2023-09-2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十版:健康促进 浏览:12027 次 【查看证书

□梁柳娇

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所致。此时,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受其供血的心肌开始坏死,转变为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分期及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心电图伴随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及发展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演变规律。既往有专家尝试根据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需要,将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进行分期处理,包括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及陈旧期。
超急性期 超急性期又称急性损伤期,时间很短,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对于超急性期心肌梗死而言,T波(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改变呈现尖峰状变化趋势,T波增高变尖,电压可达到2.0毫伏,是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心电图主要的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有重大价值。既往报道中显示,对于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而言,T波高耸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与ST段(心室的初始阶段)改变同步出现,此时ST段斜型向上抬高,并与T波的上升支融合在一起。
急性期 急性期又称充分发展期,开始于心肌梗死后数小时或数天。其间,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心肌坏死的心电图改变可同时并存。演变规律如下:T波振幅由高耸逐渐降低,继而转正负双向,再转倒置;ST段迅速抬高达到最高值,早期抬高的ST段与高耸的T波形成单项曲线,随着坏死性Q波(心电图显示的不正常波形)的出现,ST段开始逐渐下降,最后回落至基线;因为心肌坏死,所以在面对梗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心电图很快出现坏死性Q波,且Q波幅度逐渐加深。
亚急性期 亚急性期又称近期,出现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在亚急性期,T波变倒置并逐渐加深,之后T波倒置的幅度逐渐变浅或转直立,直至稳定不变;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水平,但形成室壁瘤者ST段可持续抬高;坏死性Q波相对稳定且持续存在。
陈旧期 陈旧期又称愈合期,出现在心肌梗死3个月~6个月后。心电图图形演变过程已经结束。T波恢复正常或持续倒置,恒定不变;ST段恢复至基线;多数患者坏死性Q波持续存在,少数患者Q波变浅,甚至消失。
以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各时期的心电图演变。需要指出的是,典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是在不进行干预情况下的表现。但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或)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及时疏通,不仅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缩短整个病程,还可使损伤的ST段抬高的振幅瞬间降低,明显影响了心肌梗死心电图完整的演变过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都表现为ST段抬高、异常Q波出现,有些急性心肌梗死只是表现为ST段压低,伴或不伴T波倒置改变,甚至有些心电图没有异常改变;也并不是出现ST段抬高或者异常Q波的心电图都表明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有些心肌炎、心包炎及心肌病等疾病也会导致ST段抬高、异常Q波。这需要医生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判断。
常见诱因
晨起交感神经活动增加;饱餐,特别是进食脂肪含量较高食物后,血液粘稠度增高;左心室负荷明显增加,如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大便用力;冠脉灌注量锐减,如休克、脱水、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等症状。
疾病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症状,常伴有烦躁不安、恐惧、出汗、胸闷、濒死感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心慌、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方法
不管有无诱因,只要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20分钟~30分钟以上,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早发现、早治疗,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式,在没有条件实施介入手术的医院,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溶栓治疗,后择期再行介入治疗。
(作者供职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