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防治科普知识
2023-09-2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17110 次 【查看证书】□陈韵宇
相信大家都知道恶性肿瘤,具有病死率较高的特点。然而有一种疾病的死亡率更是可以与恶性肿瘤相比,那就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后期阶段症状。研究结果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恶性肿瘤相似。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5年生存率为50%,严重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50%。心力衰竭患者一经确诊后会反复住院治疗,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降低,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心力衰竭是一种综合性症状,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脏功能或者是功能性疾病所致,患者的心室充盈以及射血能力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该疾病可以划分为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就是感染,其次便是由患者的心脏出现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此外,当患者进行过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情绪波动时也会引发心力衰竭。针对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尽可能减轻心脏负合,同时降低耗氧量,以实现对患者心肌收缩能力的提升。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以及水肿时,表明患者处于早期阶段,该阶段症状并不明显。在呼吸困难的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是因为心力衰竭所导致。
尿少以及出现浮肿 出现尿少、浮肿等症状经常会被认为是肾脏疾病。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泵功能异常,无法单位时间内射出更多的血液,导致肾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尿量减少,浮肿是从下垂体部位开始。肾脏问题导致的水肿则是从面部开始,有一定的差异。
老年人出现心力衰竭时,其早期的特点是出现乏力以及恶心等,有时候更是会出现精神状态的问题,比如失眠、头晕等。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则是会出现端坐呼吸时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同时,患者的呼吸速度也会加快,精神状态不佳,烦躁不安。
当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急性左心衰时,其疾病发展已经到了危重时期,多表现为心源性休克症状,同时伴随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属于临床上心血管的急症,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巨大。
心力衰竭患者应该如何防治
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常见的吸烟、喝酒等,都需要进行控制。同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需要尽早寻求医生帮助,根据医生开具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实现对预后的改善。
定期前往医院复诊 患者要定期到院就诊,告知医生自己近期的状态变化情况,以便于医生结合自身状态进行诊断治疗。同时,医生结合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法,以实现治疗效果。
家庭生活护理 日常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不要自行对药物进行调整或者突然停药,严格按照医生嘱咐进行复查。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加重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呼吸道感染及发热情况。同时,当患者过度疲劳时,也会诱发心力衰竭。因此,患者需要在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不要摄入一些生冷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做到低盐低脂饮食。患者疾病趋于稳定之后,就可以开展适当的身体锻炼,但是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开展,避免锻炼过度。
注意卧床休息。患者在卧床的时候也需要开展下肢被动运动,避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在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之后,建议在自身没有不适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锻炼,避免身体肌肉被消耗;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参与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去,但要注意控制运动量。
心脏是我们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一旦它出现问题,会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是防治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则,当发现自己出现异常表现时,例如乏力、心慌等,应该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同时,患者也需要尽量避免呼吸道的感染,调节好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也以均衡为主,落实好定期检查工作。
(作者供职于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