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新冠恢复期的思路(下)
2023-09-1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四版:视界 浏览:11610 次□张智民 吴霄畅 张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急性感染期过后,诸多症状慢慢消失,但一部分患者的一些症状会长期存在,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心悸、咳嗽、咽痒、失眠、耳鸣、听力下降、食欲不振,味觉、嗅觉减退或丧失,以及长时间低热等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或治愈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
经方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为了应对建安年间流行的瘟疫所创立、收集的一系列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加减有度、疗效确切的经典方。其组方、用药法则,在后世的医学实践中不断得到继承与拓展。在临床中,笔者发现经方不仅治疗新冠急性期效果好,对新冠恢复期出现的症状还具有显著的疗效。现将日常运用经方治疗新冠恢复期患者的经验介绍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运用半夏厚朴汤经验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咽中如有炙脔”。从方药组成的角度来分析,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用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为臣药。半夏与厚朴相合,则痰气并治。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由生;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宽中,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诸药合用,辛苦行降,痰气并治,行中有宣,降中有散,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以方测证,其所治“咽中如有炙脔”,实际是痰气交阻于咽喉的证候。新冠病程较长,对人身气机、津液的运行具有长期影响。临床所见,在漫长的恢复期中,患者常有持续的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或饮食不畅感,晨起恶心,望诊可见咽峡部暗红或淡红(少有鲜红者)、扁桃体肥大,符合半夏厚朴汤的方证。苏梗行气力较苏叶更强,笔者通常将苏叶易为苏梗。对于肺系有热、咽红而痛的患者,每加黄芩、丹皮、桔梗等药,以增强清热、凉血、利咽之功效。
运用酸枣仁汤经验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肝血亏虚、虚热内扰之虚烦不眠的名方。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血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则虚烦不寐、惊悸不安。故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为君药,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健脾宁心,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俱为臣药;川芎辛散,调肝血,疏肝气,为佐药,与酸枣仁相配伍又可起到收中有散、补中有行之功效;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以上诸药合而成方,心肝同治,重在养肝;补中兼行,以适肝性,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酸枣仁汤是笔者治疗新冠恢复期睡眠障碍的常用方,盖新冠久病暗耗心肝阴血,常见血虚失眠,尤以兼心悸、月经量少及肝气郁滞所致脾气急躁者为多。偏血虚重者,笔者每于酸枣仁汤中加丹参、四物汤;偏肝郁甚者,则合用四逆散,并加合欢皮疏肝解郁安神;血虚兼有痰热者,则用酸枣仁汤合温胆汤。心悸严重,且虚象不甚明显者,加生牡蛎、珍珠母以镇心宁神。
运用温胆汤经验
温胆汤出自姚僧垣(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集验方》,经《外台秘要》转引而留存于世,属于广义经方的范畴。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用生姜四两(古时计量单位)、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两、甘草一两,后经陈无择(宋代名医)化裁减其温性,改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而成今习用之温胆汤。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竹茹清胆和胃,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为臣药。君臣相配,既燥湿化痰,又清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和,烦呕自止。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枳实破气化痰;茯苓渗湿健脾以消痰;生姜、大枣和中培土,使水湿无以留聚,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温凉兼进,则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新冠发病后常见睡眠质量下降,甚则顽固性失眠,若与咯痰、纳差腹胀、口苦脉弦并见者,笔者多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角度论治,用温胆汤加减,疗效显著。
特殊用药技巧
桂枝、肉桂、附子
桂类药物在经方中被广泛应用,起到解表散寒、温经止痛、通阳化气、平冲降逆的作用,宋代之前用药不分桂枝、肉桂。自北宋开始,在广泛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医家将桂分为桂枝、肉桂两种。桂枝即桂树嫩枝,兼备上述4种功用;肉桂即桂树粗皮,温性强于桂枝,较桂枝更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笔者治疗新冠恢复期心气不足、胸阳不振、舌质暗者,以及脾阳虚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者,常用桂枝温通阳气,此即张仲景的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中用桂枝法。桂枝通阳力大,肉桂长于温阳,故凡心脾阳虚较重,损及肾阳而现阴寒之象,证见畏冷、手足寒、足底冷汗者,则常用桂枝、肉桂以达通温并重之功效。肾阳虚重者,畏寒肢冷,舌质淡嫩但舌体未必胖大,此时又宜用附子迅猛直达于肾中,振奋心肾真阳。
陈皮、化橘红、五味子
陈皮古称橘皮,于《金匮要略》中多有应用,如橘皮竹茹汤、橘枳姜汤等,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谓其“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大抵以理气燥湿化痰为功效,入肺胃二经气分。化橘红即化州柚的果皮或原个幼果,清初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指出“化州陈皮消痰最灵”,近代医家恽铁樵认为,橘红“含有挥发油,其刺激性能减少气管壁黏膜及喉头黏膜发痒。痒瘥则咳少,是其化痰真相”,进一步提示后人橘红具有化痰、止咳之功效,此文受现代中医泰斗岳美中认可,并写入其所著《药物学辑要》中。可见陈皮理气化痰更偏向于中焦,而橘红则偏向于上焦。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治疗新冠恢复期之脾虚湿滞、纳呆便溏、舌苔白厚者,多用二陈汤、平胃散或在所定基础方中加入陈皮;若病在肺系,长期咯痰、咽痒咳嗽不愈者,则用化橘红。五味子收敛固涩,擅治久咳虚喘。早期咳嗽,不宜用之,以免留邪,后期酌加,敛肺止咳,每收奇功。应当留意的是,肺主气、脾为后天之本,故新冠久病伤及肺脾二脏者,常兼气虚病机;且正虚之地便是留邪之处,正气不复又碍病邪尽去。因此,无论病本在肺、在脾,后期调理应继续健运中焦以培正气。故在治疗新冠恢复期的顽固性咳嗽、咯痰证时,笔者每于方中先用化橘红,后用陈皮,随证遣方用药,咳止痰消而愈。
玄参、桔梗、丹皮
除玄参、桔梗、丹皮外,诸如黄芩、甘草、川芎、赤芍之品,是笔者治疗咽喉部病证的常用药,更为治疗新冠恢复期咳嗽咽部不适之要药。喉为肺之内窍,新冠病邪侵犯人体首先犯肺,邪热循肺系即扰咽喉。轻者咽喉轻微不适,重者咽痛持续不能缓解,更有部分咳嗽顽固不愈,咽痒、咽喉局部不适持续不能消退,因此笔者治疗新冠恢复期尤重咽喉望诊。对于咽痒、咽痛而咽部颜色红者,于方中加桔梗、甘草(桔梗汤)、玄参、黄芩解毒利咽;咽暗红者,考虑病久血瘀,则于利咽药外加川芎活血行气,红肿重者加丹皮、赤芍,可凉血、消肿、散结。清代医家戴天章在《广瘟疫论》指出,“时疫咽痛,为热淫于肺,当视其咽中有结、无结。无结者微红,以桔梗、花粉、黄芩、元参治之;有结者红肿,当加牛蒡、赤芍消其肿结”,这种见解独到,用药精审;近代苏南伤寒泰斗朱莘农尤精“咽喉诊”,认为咽红而痛者属于实火而当清,咽红不痛者则属于虚火而当滋阴制火,此亦经方家之心悟,可补临证用药经验之不足。
酸枣仁、合欢皮、鬼箭羽
新冠恢复期患者常见失眠多梦,失眠多梦又可成为其他身体不适的诱因。因此,笔者尤其注意调理患者的睡眠情况。失眠多梦虽然多源于肝郁,但是细推其病机则又证分多门,当于基础方中加不同药物施治之。酸枣仁补肝安神,兼能敛汗生津,适用于阴虚、肝血亏虚所致失眠,因其油润而能润肠,又尤适用于失眠兼大便不畅者。合欢皮长于解郁安神,失眠兼肝郁气滞者每多用之。鬼箭羽在历代本草中,多记述其活血通经、杀虫之功效,笔者认为,其具有较好的安神效果,主要针对噩梦纷纭者,起安定神魂之功效。此外,茯苓安神而能补中,失眠兼气虚者用之。生牡蛎重镇平肝,肝郁化火失眠者,仅用滋阴、清肝药不足以平其亢阳,必用生牡蛎、珍珠母等重镇之品。然需要留意患者体质,若素体气血亏虚、脾胃功能欠佳者,则需要慎用性寒重镇之品,以防更伤脾胃。若必须用者,可加陈皮、神曲以纠其弊。
茵陈、藿香、佩兰
肺脾受邪,气化受到影响,导致新冠恢复期患者常有脾虚和湿邪停聚的病机,证见脘闷纳呆、便溏乏力,此时笔者用药重视参考舌象。若舌苔黄腻者,属湿热病机,于方中加茵陈或薏苡仁;兼食欲不振或恶心欲呕者,加藿香、佩兰和中止呕、醒脾开胃;苔白腻者,属湿邪停聚而无热象或热象不重,则重用藿香;苔黄腻者,为湿邪停聚、郁而化热,宜重用佩兰化湿和中。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新冠防治,尤其新冠恢复期治疗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坚守辨证论治方法论的基础上,积极应用经方,发挥经方的疗效优势,是提升中医药治疗水平,护佑百姓健康的一大贡献。以上所述乃管窥之见,敬请各位同道不吝指正!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