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的处理
□黄东华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化疗和手术、放疗,并称为癌症的三大治疗手段。化疗可有效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在化疗过程中用药方案、用药剂量、个体间的差异等往往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严重时甚至被迫终止化疗,影响预后,甚至缩短生存期。因此,肿瘤患者化疗后要定期查血常规,及时防治骨髓抑制,很有必要。
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是指化疗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使外周血细胞或其产物数量低于正常值,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等。
发病原因
骨髓是人体内产生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重要器官。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可能会破坏正常的骨髓功能,导致骨髓抑制。此外,肿瘤也会占据大量的营养和氧气资源,进一步影响骨髓的正常功能。
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骨髓抑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对骨髓的损害。此外,补充营养、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及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都是有效措施。对于严重的骨髓抑制,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以恢复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
化疗后血常规的检查 每周查2次血常规。白细胞的半衰期为6小时~8小时,血小板的半衰期为5天~7天,红细胞的半衰期约为120天。多数化疗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主要发生在化疗后的两周内。中性粒细胞减少会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血小板减少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会导致患者贫血。因此,化疗后需要每周查2次血常规,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情况。
血细胞下降的处理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的处理,对于Ⅲ级和Ⅳ级粒细胞减少,必须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打升白针。短效重组人G-CSF(rhG-CSF)应于化疗后次日至化疗后4天开始使用,持续用药,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从最低点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长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GSF)于化疗后24小时~72小时使用,与下一个周期化疗间隔至少12天。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处理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出血风险。患者应该避免剧烈活动,避免外伤;吃软食,避免发生消化道黏膜损伤;当血小板达到Ⅲ级抑制时,应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皮下注射;当患者存在出血倾向或者患者已经达到Ⅳ级血小板抑制时,应给予输注血小板治疗。
化疗后贫血的处理 化疗后出现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RA),常表现为晕厥、活动后呼吸困难、头疼、眩晕、乏力、苍白、月经异常等。CRA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治疗、促红细胞生成治疗和补充铁剂等。
日常护理
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起床时可先在床边坐立片刻,无头晕等现象再活动。
可经常食用一些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豌豆、黑豆等。
补充铁剂的方法主要为口服和肠道外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肠道外铁剂包括葡萄糖酐铁、葡萄糖酸铁、蔗糖铁等。
患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随时用漱口液漱口等。
保持室内通风,室内温度、湿度要适宜。
尽量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外出,最好佩戴口罩,减少感染的机会。
严格按医嘱服用升白细胞药物,定期进行血象复查。
避免食用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及时增减衣服,穿柔软的内衣裤,防止受凉。
多进食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
餐具要清洁卫生,不吃隔夜的食物,不买切开的水果。
注意自己的身体,若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总的来说,骨髓抑制是化疗后经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骨髓抑制,需要遵医嘱正确用药。在化疗期间和化疗后,患者还需要密切关注如眼睛、鼻、口、生殖、直肠等部位的清洁,减少感染的发生。如果出现血小板下降,要警惕出血的风险,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黑便以及皮肤瘀点、瘀斑等,避免碰撞、跌倒以及锐器损伤等。如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联系医生。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