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也分期,用药有讲究

2023-09-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一版:临床荟萃 浏览:19882 次 【查看证书


□文春兰

 

   什么是痛风呢?痛风是由于体内的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当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排泄过少时,尿酸就会在体液中、结缔组织中、手指脚趾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处蓄积,进而形成尿酸盐晶体。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痛风性关节炎(慢性、急性)、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高尿酸血症等。
    基本病因
    根据病因,痛风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是因为人体有尿酸排泄障碍或生成过多尿酸导致的;继发性痛风是由于慢性肾脏病、血液病、遗传性疾病、肿瘤化疗后、药物作用等导致的。
    治疗原则
    治疗痛风的关键是能够早发现、早控制。其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有症状的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治疗,没有症状的不一定需要治疗。
    2.非药物治疗包括禁酒、控制饮食、控制体重、生活规律、适量运动等。
    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在夜间发作,发病急,数小时内发病部位出现明显肿胀、剧痛、发红症状,甚至使手和脚活动受到限制。此时需要用药物来控制这些症状。另外,在急性发作治疗期间,患者要尽量以卧床休息为主。
    4.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在急性痛风获得基本控制后2周~3周,开始降血尿酸,预防其复发而导致关节骨损坏、形成肾结石等。
    不同分期的药物选择
    痛风发作期可分为急性期和发作间期(间歇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治疗以控制红肿、发热、疼痛症状为主,发作间期治疗主要是维持血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和预防急性发作。所以,在不同发作期,选用的药物也会不同。
    1.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
    痛风急性期的治疗药物包括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如果患者不能使用这两种药物或治疗效果差,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
    (1)秋水仙碱:适用于肝、肾、骨髓功能正常和不能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在使用秋水仙碱后12小时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减轻,48小时内可缓解。
    (2)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有布洛芬片、吲哚美辛片、双氯芬酸钠等,阿司匹林及水杨酸钠禁用。这是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体内尿酸的排泄,使痛风症状加重。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速度比秋水仙碱慢,但抗炎镇痛作用好,不良反应较少,已逐渐成为治疗急性痛风的一线药物。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至急性症状减轻,即可逐渐减量,5天~7天停用。
    (3)糖皮质激素类药:这类药有泼尼松、甲泼尼龙等,适用于不能耐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有相对禁忌证的患者,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2.发作间期(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
    在治疗初期症状时,患者使用秋水仙碱可避免受急性发作之肿痛,但秋水仙碱会抑制快速生长的细胞,产生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和脱发,所以不宜长期使用。为了维持正常的血尿酸水平,预防急性发作、减少肾脏损害等,需要使用能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而用什么降尿酸药物,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24小时尿液尿酸排出量及应用指征来选择。这些指征包括:每年急性发作两次以上者;经饮食控制后患者的血尿酸仍然超过416.5微摩尔/升;有痛风结石或肾功能损害者。
    (1)排尿酸药:为避免尿酸从肾脏大量排出时对肾脏造成损伤,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药物,并根据情况服用碳酸氢钠片等药物碱化尿液,同时需要多喝水促进排泄。排尿酸药包括丙磺舒、磺吡酮(排尿酸作用大于丙磺舒)、苯溴马隆(比丙磺舒、磺吡酮的降尿酸作用都大)。其中,苯溴马隆的副作用比较小,有一般的胃肠道不适反应,对肾功能和肝功能没有影响。
    (2)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能使血尿酸迅速降低,抑制尿酸结石形成,并促进其溶解。非布司他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适用于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无临床症状患者不推荐使用。
    因此,要治疗痛风,需要按照分期、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禁忌来正确选择合适的药物,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害。另外,还要控制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避免食用含高嘌呤的海鲜、动物内脏、肉汤、豆浆等食物;不喝酒和含酒精的饮料;控制体重。
 (作者供职于桂林银海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