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破裂如何护理

2023-09-0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健康促进 浏览:10633 次 【查看证书

□廖华萍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韧带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护,但是暴力伤害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血。
脾破裂有什么症状
    腹痛 脾破裂引起腹部疼痛和敏感触痛,呈持续性,一般情况下不剧烈,中央型破裂与被膜下破裂因被膜完整,临床上并无明显的内出血征象,不易被发现,从而延误诊断。临床上所见的脾破裂约有85%是真性破裂,患者出血量大,可迅速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反跳痛、肌紧张 腹腔中的出血像刺激物一样引起疼痛,而腹肌因反射性收缩,摸起来僵硬。脾破裂后腹腔出血可出现腹膜刺激征,但是不剧烈。
    腹腔内出血 内出血症状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很快就会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四肢冰冷、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这种情况属于急症,需要立即输血,维持充足的循环血容量,必要时立即实施手术。若不采取措施,患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当前,脾破裂的处理原则虽然仍以手术为主,但是应根据损伤的程度和当时的条件,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保留全部或部分脾脏。
    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脾修补术、部分脾切除术、全脾切除术等手术方式。
术前护理
    医务人员可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病情、配合程度、心理、社会、家庭、文化环境等;协助患者做好术前检查;做好术前指导,及常规处置;备皮,洗澡,更衣,必要时进行抗生素皮试等;术前禁食禁水,取下假牙,将贵重物品交给家属;嘱咐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对于过度焦虑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把患者的脉搏、血压、神志、血氧饱和度及腹部体征作为常规监测项目,建立治疗时的数据库,为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提供依据。
    补充血容量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输入平衡盐液及血浆或代用品,扩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改善休克状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氧,改善因失血引起的机体缺氧状态,改善有效通气量;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假牙等,防止患者误吸。
    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 对于疑似脾破裂患者,应常规留置导尿管,观察单位时间的尿量。若尿量为30毫升/小时,说明患者休克已纠正或处于代偿期;若尿量<30毫升/小时,甚至无尿,则提示患者已进入休克或肾功能衰竭期。
术后护理
    体位 患者术后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若患者清醒后血压平稳,病情允许,可采取半卧位,有助于腹腔引流。患者不得过早下床活动,一般卧床休息10天~14天。以B超或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为依据,观察脾脏愈合程度,确定能否下床活动。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观察再出血倾向。部分脾切除患者,体温持续在38摄氏度~40摄氏度2周~3周,若白细胞计数不高,称为脾热。对脾热患者,按高热护理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并补充水和电解质。
    管道护理 保持留置静脉管道输液通畅,保持无菌状态,定期消毒。保持胃管、导尿管及腹腔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状变化。若引流管引流出大量的新鲜血性液体,提示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改善机体状况 术后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禁食期间补充水、电解质,避免酸碱平衡失调,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应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血浆等,保证机体需要,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
护理健康教育
    患者住院2周~3周后出院,出院时复查CT或B超;出院后每月复查1次,直到脾损伤愈合,脾脏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患者若出现头晕、口干、腹痛等不适,应停止活动,立即平卧,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注意休息,脾损伤未愈合前,避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保护腹部,避免外力冲撞;不要增加腹压,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作者供职于百色市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