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副作用产生的原因和预防
2023-09-0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四版:视界 浏览:14382 次 【查看证书】□莫少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既不能夸大中药的疗效与毒性,又不能说其不存在任何副作用。因此,对中药的副作用应该正确认识。
定义
中药的毒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中药的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只要是药物就会有一定的偏性,所以中药毒性具有普遍性。狭义:中药的毒性指的是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性,许多药物是无毒的,所以药物毒性具有特殊性,是少数中药具有的性能。
产生原因
炮制不当 中药炮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副作用,比如乌头的毒性成分为乌头碱,经过炮制后,被分解为乌头原碱,毒性降低,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
用量过大 有一些人误认为中药无毒或者毒性小,不必严格控制剂量,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比如有人过量服用人参而中毒,有人大剂量服用甘草引起浮肿等。
配伍不当 中药配伍不当,也会出现副作用,比如“十八反”“十九畏”是中药的配伍禁忌。
剂型不当 有一些药物对剂型有一定要求,违则中毒,比如砒石不能配伍酒剂,违之则毙命。
辨证不准 在临床上因辨证不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有中毒案例发生,如脾虚泄泻,用大剂量黄连,致使溏泻加重。
品种混乱 一些人不辨真伪,误将混乱品当成正品使用,引发中毒。比如将有毒的香加皮作为五加皮入药,导致中毒。
个体差异 同一种药物由于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别也会发生中毒。比如白芍,本无毒性,大多数患者服用不会发生副作用,但个别患者服用后会过敏。
用药与饮食禁忌
剂量过大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副作用,比如苍耳子含有毒物质是苍耳子甙,可致肝肾功能改变,甚至死亡。在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时,要注意时间及用量。
配伍禁忌 药物由于配伍不当而产生副作用,又称配伍禁忌,比如金元时期的医家总结出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等。
妊娠用药禁忌 违反妊娠用药禁忌,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药品一般是毒性较强的药物,比如巴豆、牵牛、麝香等;慎用药品包含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类药品,比如桃仁、红花、干姜、肉桂等。
饮食不当 服药时,因饮食不当而产生副作用,即俗称忌口。患者若不注意饮食,不仅降低药效,还会产生副作用。比如人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使君子:不宜与热茶同服,能引起呃逆等。
未遵照医嘱用药 没有按照医嘱要求用药,从而产生副作用,中药有四气、五味、归经等属性,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服用。比如汗多者:忌用发汗解表药;脾虚者:忌用寒凉滋腻药;肝肾虚者:忌用清热力强药,如青葙子;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忌用鸦胆子等对胃肠道及肝肾有损害的药物;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麦芽等具有回乳、消食作用的中药。
预防方法
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合理使用中药,是可以避免、减少、降低中药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
辨证用药 辨证有误,药不对证,会使身体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加严重。
合理配伍 合理配伍中医,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遵照医嘱用药 中医依据中药配伍原则、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中药用量,因为有一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密切相关。
不宜长期用药 不要长期用药,可避免偏性蓄积。中药的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但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往往会产生不良反应。
辨证施治 中医遵照药物的使用规律,依据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依法依规遣方用药。提高医生的用药水平,可有效预防医源性疾病发生。
药理研究 深入开展药理、毒性研究,阐释中药产生副作用的机制,并予以有效预防。中医有“以毒攻毒”理论,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痼疾;实践证明,确实有其无法取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有四气、五味、归经等属性,有药物的偏性,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服用。如果辨证准确,配伍得当,规范应用炮制品,合理用药,就能够避免副作用,发挥药物应有的疗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作者供职于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