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及护理
□吴晚英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从医学上讲,子宫内膜息肉是局部内膜腺体及间质过度生长所致,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病变。
发病因素
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密切相关,如围绝经期、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者、长期服用激素类保健品的人群,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容易诱发内膜息肉生长。
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宫腔内异物刺激(宫内节育器等)、分娩、流产、产褥感染、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也可引起子宫内膜息肉。
年龄增长、高血压病、肥胖、糖尿病、乳腺癌术后长期应用他莫西芬等也是高危因素。
内分泌因素,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密切相关,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经常吃一些激素类的保健品,都会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
临床症状
异常子宫出血是常见表现,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绝经前女性常有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子宫不规则出血等。绝经后女性常有绝经后出血。
不孕及妊娠失败(复发性流产及反复种植失败),子宫内膜息肉可通过机械性堵塞、子宫内膜局部炎症反应、内膜容受性降低等机制导致不孕。宫颈管及输卵管开口处的息肉可干扰精子的移动;局部炎症改变进而干扰胚胎种植。息肉部位的内膜腺体及间质对孕激素的敏感性下降,降低内膜容受性,影响胚胎着床。长期的不规则阴道流血会减少性交频率导致妊娠率下降。
部分患者出现腹痛,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刺激子宫收缩有关,另有少部分表现阴道流液。
如何治疗
对有生育要求患者,一般采取改善症状、保护内膜、促进生育、预防复发原则进行治疗。对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一般采取去除病灶、改善症状、减少复发、预防恶变的原则进行治疗。因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治疗方式。
期待治疗 一部分子宫内膜息肉可自行消退,对于无症状、息肉直径≤1厘米、无恶变高危因素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观察随访。
药物治疗 手术前用药主要区分是否为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或者治疗息肉相关的异常子宫出血,手术后用药则重在管理子宫内膜,预防息肉复发。
孕激素类药物 一般用地屈孕酮、黄体酮胶囊、醋酸甲羟孕酮,月经第11天~15天起服用,连续服用10天~14天,用药3个~6个周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置于宫腔内局部释放孕激素,可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从而抑制子宫内膜息肉生长,明显减少月经量,同时治疗子宫内膜增生。
口服避孕药 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因-35)、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悦)等,口服3个~6个周期,避孕药中的孕酮可对抗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使内膜萎缩并周期性剥脱,抑制息肉生长。评估疗效的时间通常为3个周期以上。
手术治疗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适用于绝经前有症状、合并不孕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前、有恶变高危因素、息肉直径大于1.5厘米、复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及绝经后的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 适用于绝经前无生育要求、伴有月经过多经息肉切除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反复发作,可行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切除,同时切除基底层内膜。
子宫切除术 适用于无生育要求,反复复发且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无随访条件或有恶变高危因素等患者。
刮宫术 适用于非直视下操作,但多数情况下刮除息肉不完整,且易损伤正常子宫内膜,目前不推荐使用。
如何护理
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后的复发率为2.5%~43.6%,并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根据患者自身需要,可按以下两种术后管理方式进行长期管理。
对于有生育要求患者的术后管理 如有生育要求且有息肉发生高危因素的患者,纠正可逆的高危因素(如控制体重、血糖、血压等症状),建议息肉去除术后再妊娠,也可采用后半周期孕激素治疗控制复发 。
暂无生育要求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采用药物长期管理以预防复发,可选用药物包括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COC(短效避孕药)、口服孕激素等。
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 平时注意会阴卫生,避免冲洗阴道、避免经期、宫腔操作术后性生活和盆浴,避免经期妇科检查;避免子宫内膜损伤,如反复流产、引产、刮宫、频繁取放环等宫腔操作;做好孕期和产褥期卫生保健;清淡饮食,少食或不食阿胶、蜂王浆、含激素成分的保健品或补品等。
(作者供职于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