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皮肤疾病四则
2023-09-0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五版:临证 浏览:17654 次
□冯宪章
案例一
初诊 陈某,女性,34岁,7年前人工流产,在刮宫术后出现全身关节疼痛,脱发,起红斑,被诊断为红斑狼疮,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来病情好转,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于2年前自行停药。患者一直坚持中医治疗,近1个月因感冒后出现发热,面部红斑,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四肢无力,脱发,腰酸疼痛,面部起蝶形红斑,手足部起浸润性红斑,大便稀,小便尚可,舌质红,苔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 红蝴蝶(气阴两伤兼外感风热)
西医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则 益气健脾,滋阴补肾。
处方 当归20克,黄芪40克,山药30克,鳖甲20克,金银花30克,款冬花10克,杏仁10克,地骨皮30克,玳瑁(可用水牛角、代赭石等代替)10克,北沙参20克,川贝10克,太子参30克,甘草10克,鱼腥草20克。泼尼松片,口服每天用量为30毫克。
二诊 服药2周后,患者面部红斑变暗,咳嗽咽痛减轻,舌质红,苔白,脉细数。
处方 当归20克,金银花30克,鳖甲20克,玳瑁10克,黄芪40克,熟地黄20克,地骨皮30克,黄精30克,紫草20克,茜草30克,枸杞20克,山药30克,生地黄20克,连翘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蒲公英20克,甘草10克。
三诊 患者服药2周,面部红斑变暗,体温正常;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消失,脱发减少,病情明显好转。
按语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侵犯结缔组织、血管、内脏、皮肤等多种器官。该病治疗困难,西医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但长期大量用药可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急性期以激素为主,中药为辅;病情稳定后以中药为主,激素减量或停用。中医学文献称该病为“鬼脸疮”“红蝴蝶”,认为该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其调养,导致阴阳失调,肾阴亏虚,气血失和。该患者根据舌脉症状辨证为气阴两伤,兼外感风热;治疗以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为法,同时给予鱼腥草、杏仁、贝母以清热化痰止咳;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
案例二
初诊 戴某,男性,71岁,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侧头面部疼痛不适,未做任何处理,第3天沿疼痛部位起红斑,簇集性水疱,自行服用止痛药无效,疼痛愈来愈重,遂到某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药物治疗(具体药名药量不详)经治疗皮疹消退,疼痛减轻,病情好转出院。近日,患者突然出现左侧面部口眼歪斜,门诊以带状疱疹后遗症入院治疗。
诊见 患者左侧面部红斑水疱消退,留下褐色的色沉斑,左侧面部口眼歪斜,自觉灼热合并针刺样疼痛,食欲不振,纳差,失眠,头晕、头痛,大小便正常。
中医诊断 蛇串疮(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 带状疱疹后遗症。
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
处方 丹参20克,当归10克,鸡血藤30克,全蝎10克,蜈蚣3条,僵蚕10克,柴胡10克,细辛3克,黄芪15克,甘草10克,川芎15克,郁金15克,白附子10克,砂仁10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 服药后,患者左侧面部口眼歪斜症状减轻,疼痛减轻,面部仍肿胀不适,舌质红、苔白腻,脉数。在原方基础上加金银花15克,龙胆草10克,大青叶15克,并给予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皮损内封闭。共1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 患者服药后,左侧面部口眼歪斜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消失,疼痛缓解。
按语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主要是病毒侵犯神经而引起的神经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最棘手的难题,该患者为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引起的面神经麻痹,辨证为气滞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为法。组方以丹参20克,当归10克,鸡血藤30克,细辛3克,郁金15克,活血化瘀;全蝎10克,蜈蚣3条,僵蚕10克,祛风通络;又因老年人体质较弱,气血两虚,故给予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扶正固本。诸药协同,共收全功。
案例三
初诊 杜某,男,68岁,一周前自觉左下肢疼痛不适,到某医院就诊,按腰腿疼痛给予针灸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次日,患者右小腿和右足部起红斑水疱伴灼热疼痛,遂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药物治疗(用药不详),外用药物(药名不详),未见好转。门诊以带状疱疹为诊断结果,将患者收治到笔者所在病区进行治疗。
诊见 患者右下肢起大片红斑,簇集性水疱,汇集成片状,沿单侧神经分布,前后未超越正中线,伴灼热针刺样疼痛;食欲不振,纳差,心烦失眠,急躁,头晕头痛,二便尚可。
检查 患者右下肢起大片红斑,簇集性水疱,汇集成片状,沿单侧神经分布,未超越正中线。
中医诊断 蛇串疮(肝经郁热)。
西医诊断 带状疱疹。
治则 清泻肝胆湿热,行气通络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车前子30克,当归15克,生地黄30克,柴胡10克,板蓝根30克,木瓜10克,延胡索3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香附15克,薏苡仁30克,马齿苋l5克,川楝子15克,香附15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 患者服药后,皮疹大部分消退,仍觉疼痛不适。在原方基础上去除黄芩、栀子等,加僵蚕10克,全蝎10克,香附10克,丝瓜络10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 服药后,患者皮疹消退,疼痛消失,坚持出院。
按语 该患者急性起病,右下肢起大片红斑,簇集性水疱,汇集成片状,沿单侧神经分布,前后未超越正中线,伴灼热针刺样疼痛;辨证为肝胆湿热型,治疗以清泻肝胆湿热,行气通络止痛为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用药一周,皮疹消退,热邪消退,出现气滞血瘀之象,去黄芩、栀子、大青叶,加僵蚕10克,全蝎10克,香附10克,丝瓜络10克,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辨证准确,药到病除。
案例四
初诊 郭某,男,33岁,2年前无明诱因全身陆续出现松弛型大疱,自觉瘙痒不适,曾到某大型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寻常型天疱疮,给予糖皮质激素(具体药量不详)用药后水疱消退,瘙痒减轻,泼尼松片逐渐减量,病情反复发作。近2周来,泼尼松用量减至每天50毫克时,患者病情加重,全身陆续出现大小不等水疱,自觉瘙痒不适,遂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诊见 患者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型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皮疹以头面部和躯干部为主自觉瘙痒不适,心烦,口渴,咽痛,饮食尚可,眠可,大便干,小便黄,发热,体温38摄氏度,舌质红,苔腻,脉滑。
检查 全身出现松弛型水疱,糜烂渗出,结瘤,尼氏征阳性,水疱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口腔和外阴黏膜糜烂。
中医诊断 天疱疮(湿热内蕴)。
西医诊断 寻常型天疱疮。
治则 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方药 当归15克,生地黄30克,白茅根30克,玄参15克,麦门冬15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重楼15克,蛇舌草30克,薏苡仁30克,蒲公英30克,枳壳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野菊花15克,甘草10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泼尼松片每天口服50毫克。
二诊 服药后,患者无新出水疱,部分痂皮脱落后露出红色糜烂面。笔者在原方上加车前子30克,土茯苓30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 服药后,患者躯干部有新出的米粒大小的脓疱,中药于原方上加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30克。患者服药2周后全身无新出皮疹,原痂皮大部分脱落,病情痊愈。
按语 天疱疮是一组慢性、易复发的严重性大疱性皮肤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西医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激素用量大,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很大,激素很难撤减。该患者用泼尼松片每天50毫克已经有2年,每当激素减量,病情便会复发;根据舌脉症状辨证为湿热内蕴型,治疗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止痒为法,经过治疗后激素已经顺利撤减到每天35毫克,病情稳定无复发。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