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的诊断与治疗
2023-08-3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乡医课堂 浏览:19600 次
皮疹亦称皮肤损害或皮损,是指客观存在、可通过视诊或触诊检查出来的皮肤及黏膜的病变。
常见病因
皮疹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三类。
一般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职业、个人卫生等。
外因 日光照射等物理性因素,昆虫叮咬等动物性因素,花粉等植物性因素,生活日化用品等化学性因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等。
内因 遗传、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血液及淋巴循环障碍、精神因素、内脏疾病等。
临床特点
皮疹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皮疹是由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继发性皮疹可由原发性皮疹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等引起,但两者有时难以完全区分。
原发性皮疹
斑疹:局限性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也不凹陷,一般直径不超过1厘米。
丘疹:局限性、实质性、隆起性损害,一般直径不超过1厘米。
斑块: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直径大于1厘米。
水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损害,直径一般<l厘米,>1厘米者称为大疱。
脓疱:内含脓液的疱,可见于脓疱疮。
结节: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囊肿:内含液体、黏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局限性囊性损害,如皮脂腺囊肿。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性、暂时性、局限性、隆起性损害,颜色可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红晕,常突然发生,短时间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自觉瘙痒,常见于荨麻疹。
出血:血管内血液外溢所致皮损,针尖样局限性出血为瘀点(或出血点),较大的出血融合斑为瘀斑,大小介于瘀点与瘀斑之间者为紫癜;如果大量出血并积聚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则称为血肿。
继发性皮疹
鳞屑:即将脱落的角质层,大小、厚薄及形态不一。
浸渍: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含水量较多后出现变软、发白、起皱。
抓痕:搔抓或摩擦所致表皮或真皮浅层点状或线状缺损。
糜烂:表皮或黏膜上皮的缺损。
溃疡:深达真皮、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裂隙:亦称皲裂,指皮肤的线条状裂口。
痂:创面上渗液、脓液、血液、药物、上皮细胞等混合干涸而成的附着物。
苔藓样变,亦称苔藓化,为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表面粗糙,似皮革样,边缘清楚,多伴剧痒,可见于慢性湿疹。
萎缩:皮肤的一种退行性变引起的皮肤变薄,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
诊断思路
皮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对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询问患者病史时,要注意既往有无皮疹病史,周围疾病流行及接触情况,此次发病表现及诊疗经过等,注意皮疹与其他疾病的联系。
病史采集
针对皮疹本身的问诊,性别与年龄。诱因,如异常接触物品或病人、用药、日晒、呼吸道感染、发热等。部位,皮疹始发部位、扩展部位。特点,皮疹的形态、色泽、大小、界限、分布及出疹顺序,皮疹是否高于或低于皮表,有无渗液等。发作形式,突发或缓慢起病。发作时间,急性(数小时或数天),见于湿疹、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药疹、疱疹、病毒疹;亚急性(数天或数周),见于湿疹、特应性皮炎、脓疱疹、疥疮、虱病、药疹、玫瑰糠疹、银屑病、癣、念珠菌病;慢性(数周或数月),多见于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癣、神经性皮炎;加重及缓解因素。
相关鉴别问诊:皮疹伴发热多见于病毒疹、脓疱疹、药疹等;皮疹伴瘙痒,见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疥疮、面病、虫咬皮炎、水痘、疱疹样皮炎、丘疹性棘层松解性皮病、癣、银屑病、药疹、玫瑰糠疹、念珠菌病、应激性瘙痒或单纯性苔癣等。
诊疗经过问诊:患病以来是否曾到医院就诊和检查,如血常规检查、皮肤病理检查等,检查结果如何;治疗和用药情况,如是否内服或外用药物等,疗效如何。
患病一般情况问诊:包括精神、饮食、睡眠、大便、小便、体重变化等,以了解全身一般情况。
其他相关病史问诊:既往有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有无皮疹、湿疹、哮喘史或过敏倾向;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周围类似疾病流行及接触情况;有无相关疾病家族史。
皮疹检查:皮疹的形态、色泽、大小、界限,是否高于或低于皮表,有无渗液和触痛。
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淋巴结、眼结膜、口舌咽部黏膜、心、肺、肝、脾、关节等。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性皮肤病;中性粒细胞升高见于细菌性皮肤病,减少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免疫病理检查:适用于天疱疮、红斑狼疮、皮肌炎、皮肤血管炎等免疫皮肤病。
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疥疮、螨虫、真菌菌丝、细菌等。
斑贴试验:检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变应原。
皮肤划痕试验:用于诊断荨麻疹。
治疗方法
皮疹的治疗原则
首先应明确是单纯皮肤病变还是合并有其他系统病变。
重视皮肤病与环境、精神因素的关系。
根据病因与发病机制等选择药物。比如,化脓性皮肤病宜选抗生素类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
根据皮损特点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皮疹的药物治疗
内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等。
皮疹的外用药物
选择正确的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比如,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过敏性皮肤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选择正确的剂型:根据皮疹特点进行选择。急性期:有糜烂渗出物多,选用溶液湿敷,湿敷间期可用油剂保护皮疹;仅有红斑、丘疹,无糜烂渗出,选用粉剂、洗剂;急性期忌用软膏或有刺激性药物。亚急性期:有糜烂,渗液少,有结痂,选用油剂、荫剂;无糜烂,选用乳剂、糊剂。慢性期:角化过度、增厚、苔藓样变,选用软膏、硬膏、乳剂等。如仅有瘙痒而无皮疹,可用酊剂或醋剂、乳剂、洗剂等,小儿以后两种为宜。
使用注意事项:必须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并告知病人外用药引起过敏反应或刺激时应立即停用。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剂型。向病人或家属详细告知用法,如湿敷时需要用六层纱布浸湿溶液,以不滴水为度,紧贴于患处;分泌物较多者,宜勤换湿敷;大面积湿敷时需要浓度低些,以免吸收中毒。用药应根据病人性别、年龄、皮损部位而有所不同。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高浓度水杨酸不宜用于婴幼儿、面部或会阴部。外用药物浓度应由低至高;药物久用易产生耐药性,故需要经常变更药物。一般先用作用较温和、浓度较低的药物。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供稿)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