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赵艳芳 吴 辉
近期,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河南作为内陆省份,日本核污水排海对居民饮食安全有影响吗?群众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记者就此采访了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职业病医院)放射卫生科专家。
据该院放射卫生科主管技师轩月兰介绍,核污水排海会直接改变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海产品造成污染。另外,放射性核素通过海水扩散、大气循环、水循环等方式进入土壤、水,通过生物作用和食物链的传递,给人们的食品安全带来威胁。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进入生态环境中后会长期存在。某些海产品对放射性核素浓集作用较强,当人类捕食被污染的海洋生物后,放射性核素可能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危害。
轩月兰说,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取决于进入人体的核素种类、活度等。如果核污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超过国家相关标准或法律法规限值,长期摄入将导致一系列健康危害,如131I(碘-131)和129I(碘-129)进入人体后主要聚集在甲状腺,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137Cs(铯-137)被人体吸收后极易进入肌肉和骨骼,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儿的生长发育;90Sr(锶-90)、氚等极易在人体蓄积,严重时可能致癌和致畸。
不过,河南居民也不用太担心。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放射性污染风险监测,并逐渐在全国开展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监测及调查工作,2016年已经建立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食品放射性核素监测系统。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自2014年起一直承担着我省食品安全放射性污染风险监测工作,对蔬菜、粮食、茶叶、奶粉等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进行监测,可监测除238U(铀-238)、226Ra(镭-226)、228Ra(镭-228)、232Th(钍-232)等天然放射核素外,还可以检测核污水中关注度较高的131I、134Cs(铯-134)、137Cs、90Sr、110mAg(银-110m)、241Am(镅-241)等人工放射性核素,为我省食品放射性污染起到预警作用。
日本核污水排海后,放射性物质还可能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等途径迁移扩散。这会不会对我们的日常饮用水造成污染呢?
据该院放射卫生科副主任技师武丽介绍,目前尚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
我国对饮用水卫生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发布和修改饮用水卫生标准,明确饮用水放射性检测的具体指标、方法及限值要求。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自1972年成立以来,一直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放射性监测工作。作为河南省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该院组建了河南省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对河南省水源和地表水的总α、总β放射性进行采样和监测,建立了我省饮用水放射性基线数据,时刻保持核和辐射突发事件中饮用水的放射性监测能力。
当前,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还拥有低本底α/β测量仪、高纯锗γ能谱仪、α能谱仪等监测设备,具备较强的总α、总β放射性检测和水中137Cs、241Am、60Co(钴-60)、226Ra、238U等放射性核素检测能力,密切关注饮用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水平及变化情况,为我省饮用水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武丽提醒,日本核污水排放后,大家既要保持警惕,又不必过度担忧,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食品,可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