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的安全隐患和护理措施

2023-08-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二版:天使之声 浏览:16710 次 【查看证书

□陈公伟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所进行的急救。从广义上来说,院前急救主要是指患者发病时,目击者或者医务人员在现场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从狭义上来说,院前急救是通过各种运输工具、医疗设备等,在患者到达医院前进行抢救。院前急救的特点主要有随机性强、流动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且复杂、体力劳动强度大等。那么,院前急救会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呢?护理措施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就对此进行详细讲解。
安全隐患
    不能及时出诊 患者在发病1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抢救,且送往医院是急救成功的关键。如果没有专人接听电话,或者接听电话后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出诊速度慢,容易延误抢救时机。
    现场急救隐患 医务人员在出诊时没有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相应的药物和器械,以及周边环境嘈杂,都可能耽误治疗,或者出现误诊情况。
    急救设备 如果患者所处的卫生环境及自然条件差,一些急救设备因为各种限制不能正常使用,对于院前急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技术不熟练 院前急救的对象一般为急危重症患者,如果医务人员没有熟练的救护技术,不能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各种穿刺、监护等,容易影响抢救效果,从而引起医患纠纷。
    转运途中的安全隐患 比如骨折患者没有进行肢体固定,在途中可能引起继发性损伤;输液保护不当,容易出现针头脱出、液体渗出等情况;另外,由于监护不严格,或者观察不仔细,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等。
护理措施
    现场评估 在院前急救中,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后,需要马上对现场环境进行评估,对于患者的意识、气管、呼吸及循环等方面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现场护理 如果患者已经没有意识,或者没有呼吸及心跳,需要将患者平放,然后解开患者的衣服纽扣,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有呼吸,则应将其置于侧卧位,避免分泌物、呕吐物吸入气管内。医务人员在检查患者身体情况时,尽量不要移动患者的身体;特别是在不确定伤势的情况下,如果随意移动患者的身体,可能会加重病情。
    转运及途中监护 患者的身体需要呈水平状态进行转移,途中还需要进行心电监测、面罩及鼻导管给氧等。
    医务人员在进行院前急救时,应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认真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伤势等,马上进行抢救。对于一些突发情况,医务人员需要冷静处理。
    另外,医务人员不要对清醒的患者进行反复提问、不要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避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需要多安慰患者,尽量让患者放松心情,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供职于梁山县人民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