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疾病验案三则
2023-08-0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一版:临证 浏览:15293 次
□李发枝
案例一
刘某,男,46岁。
初诊 患者因四肢肌力持续下降1个月而就诊。患者曾在某“三甲”医院做MRI(磁共振成像)等检查,被诊断为艾滋病合并空泡样脊髓病,因无有效治疗方法而回原籍,转求中医治疗。
症见 卧床不起,双上肢不能抬起,有触电感,双下肢不能活动,倦怠,语声低怯,大便干(每周一次),小便黄,舌红,苔薄白,脉濡无力。双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为0级。
中医诊断 痿证。
辨证 湿热毒邪,浸淫督脉。
治则 清热燥湿、益气养阴。
方药 清燥汤加减。党参2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黄芪8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当归12克,黄柏10克,黄连3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生地黄15克,甘草15克。共4剂。每天1剂,分两次饭后温服。
二诊 患者服药2剂后,上肢触电感减轻,余证无变化。患者服药4剂后,上肢可抬高,舌脉同前。药证合拍,初见疗效,守方继续服用12剂。
三诊 患者上肢能随意运动,扶床边可走动,自觉体倦改善,语声有力。在原方基础上加薏苡仁30克,继续服用30剂。
患者经过治疗后诸证若失,可进行轻体力劳动。
按语 该患者主要症状为卧床不起,双上肢不能抬起,有触电感,双下肢不能活动,倦怠,语声低怯,大便干(每周一次),小便黄,舌红,苔薄白。双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为0级,属湿热毒邪浸淫督脉证。对于艾滋病合并空泡样脊髓病,笔者认为,此病当属中医痿证范畴。《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论。据临床表现,此病例系湿热毒邪,浸淫督脉,伏于三焦。其治疗宜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清燥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卷下》,谓“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方中黄芪益气为君药,苍术、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燥湿,理气化滞,运化其土;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黄柏、黄连燥湿清热;升麻、柴胡升清;猪苓、泽泻降浊。诸药合用,使“肺清水生,则湿热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医宗金鉴》)。
案例二
汪某,女,70岁。
初诊 患者盗汗2个月,加重伴头晕1周。患者2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的夜间盗汗,醒后汗止,无寒热,不咳嗽,经过检查后排除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曾服中药治疗无效,其服用的方剂有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牡蛎散、桂枝汤等。笔者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患者素有头晕,口苦,大便稍溏,舌淡,苔薄黄,脉弦。患者2个月前右胁出现带状疱疹,虽疱疹已愈,但局部仍感疼痛。
中医诊断 汗证(肝胆湿热)。
治则 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 瓜蒌红花甘草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车前子(包煎)2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2克,全瓜蒌2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共3剂。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二诊 患者服药1剂后诸症大减,盗汗止,口苦、头晕若失,大便稍溏,每天2次。继续服用上方3剂后,患者遵医嘱在煎药时加生姜3片。患者服用3剂后,痊愈。
按语 患者主要症状为夜间盗汗,醒后汗止,无寒热,不咳,检查排除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曾服中药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牡蛎散、桂枝汤等。患者素有头晕,口苦,大便稍溏,舌淡,苔薄黄,脉弦,另于2个月前曾患带状疱疹,属肝胆湿热。患者之前也曾服“治汗”之剂无效,原因是药证不符。中医之精义,在治疗证候,非针对症状。患者首诊前2个月患带状疱疹。瓜蒌红花甘草汤出自《医旨绪余》,方以瓜蒌甘寒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泄肝缓中;红花活血润燥,止痛消肿;甘草生用味甘缓急,泻火止痛。其治疗带状疱疹,往往“一剂而愈,真可谓之神矣”。金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兰室秘藏》有以龙胆泻肝汤治疗阳痿、阴汗之论。往者不可追,如果患者初发带状疱疹之时施以此方,盗汗之证或令未见。
案例三
李某,男,47岁。
初诊 患者主诉持续低热4个月。患者5年前检测出HIV(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近期查CD4(一种免疫细胞)计数为18个/微升。就诊时患者恶寒发热,伴关节酸痛,体温为37.5摄氏度~38摄氏度,口中灼痛,咽干,纳差,胃脘部胀满不适,腹泻每天1次~2次。患者口腔上腭满布白色假膜,边缘清楚色红,延及咽部,舌质淡,苔白厚,脉沉弦。
中医诊断 鹅口疮。
辨证 虚湿热上蒸。
治则 健脾燥湿清热。
处方 甘草泻心汤加味。清半夏3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2克,党参15克,生白术30克,柴胡30克,甘草30克。水煎服,每天1剂,连续服用7天。患者遵医嘱停用输液治疗及其他抗菌、退热药物。
二诊 患者近2天未再发热,大便溏,每天大便1次~2次,口腔上腭白色菌斑较前明显减少。按原方继续服用7剂,每天1剂,嘱咐患者忌食辛辣、肥腻、甘甜寒凉之品。
三诊 患者偶有发热,纳呆,大便每天1次,口腔上腭真菌斑点较前进一步减少,悬雍垂附近零星可见,嘱咐按原方继续服用7剂。
四诊 近4天来,患者未再发热,纳食改善,大便尚可,口腔及咽部未见真菌斑点。患者继续服药3天,巩固疗效。
随访 患者前症痊愈,无不适。
按语 患者主要症状为持续低热4个月,5年前检测出HIV抗体阳性,查CD4计数为18个/微升。就诊时,患者恶寒发热,伴关节酸痛,体温为37.5摄氏度~38摄氏度,口中灼痛,咽干,纳差,胃脘部胀满不适,腹泻每天1次~2次。患者口腔上腭满布白色假膜,边缘清楚色红,延及咽部,舌质淡,苔白厚,脉沉弦。证属脾虚湿热上蒸。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易导致真菌感染且难以控制。真菌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条件致病菌所致机会性感染中的常见病因,在消化道中食管是常见的感染部位。笔者认为真菌性食管炎可属“噎膈”“梅核气”“胃痛”“呃逆”等范畴。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真菌性食管炎病机为脾虚不运,湿热壅滞,故治宜健脾燥湿清热,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该方在《金匮要略》中为治疗狐惑病之主方,由甘草、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组成。方中甘草甘平,益气和中,且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芩连苦寒清热;姜夏辛温燥湿;人参、大枣健脾益气,和胃安中;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清热燥湿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炎抗过敏及保护溃疡面的作用;半夏具有镇静呕吐中枢,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黄芩、黄连可抗菌消炎;人参、干姜能兴奋胃肠的血液运行,可促进胃肠蠕动,此为本方的应用提供了临床药理依据。依据笔者临床诊疗经验,本方用大剂量具有健脾燥湿之功效的生白术,对真菌感染类病证,疗效颇佳。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