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如何治疗和护理

2023-07-2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版:健康促进 浏览:15281 次 【查看证书

新生儿黄疸如何治疗和护理
□谢冬云

大部分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等有黄染,主要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其中生理性黄疸生后2天~3天出现,4天~5天达高峰,7天~8天消退,程度较轻,黄染色不深,基本不会影响到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和食欲,不需要特别的治疗;病理性黄疸多见于出生后的24小时内,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周~4周或进行性加重,黄疸退而复现,新生儿会表现出没精神、食欲不佳、体温升高或降低、腹泻、呕吐等,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病情严重,会导致新生儿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即便是抢救成功,出现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的概率也较高。那么,如何快速有效消除黄疸呢?
如何治疗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肝脏功能不成熟导致,病情程度较轻,一般不需要治疗,随着新生儿肝脏功能的完善,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加强,黄疸自然也会不治而愈,临床数据统计,有50%-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但每个新生儿黄疸消退的时间不同,越早消退,对新生儿成长发育越好。首先要尽早开奶,因为尽早给予母乳喂养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加速胎便的排出,同时要保证新生儿充足的水分摄入量,确保每日排尿次数不得少于6次;其次要让新生儿多晒太阳,主要晒后背、屁屁和脑后部,时间最好选择上午9点~10点,下午4点~5点,30分钟即可,注意用黑布遮盖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处,注意适当调整体位,避免某处皮肤反复晒而受伤,冬季应选择室内,注意保暖;最后,根据新生儿的黄疸值选择是否需要给予光照治疗,即照射蓝光,来促进新生儿胆红素快速下降。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主要是因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等引起的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胆汁排泄障碍,尤其是在新生儿出现缺氧、饥饿、脱水等问题时,会出现黄疸或加重原本的黄疸症状,主要采用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并同时明确诱发黄疸的原发疾病,积极治疗,避免黄疸反复发作。首先是光照疗法,当新生儿的胆红素超过205微摩尔每升时,可以使用波长为420毫米~460毫米的蓝光,持续或间接照射24小时~48小时,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操作便捷且不良反应较小,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临床对比分析了不同光源的作用,并提出了氮化镓发光二极管,能量较高且耐用性良好,能够发出高强度窄光谱蓝绿光,因为蓝绿光的光谱范围与胆红素的光谱吸收范围重叠,故而对胆红素的降解作用显著高于蓝光的冷光源,治疗后复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蓝光治疗期间,护士会保护好新生儿眼睛、会阴部皮肤,充分暴露皮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其次是药物治疗,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有效,因此,除了常用的非处方药物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苯巴比妥、维生素B2等;最后,如果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新生儿黄疸水平居高不下且进展较快,或已经出现核黄疸症状、重度新生儿溶血或严重败血症,则可以采取换血疗法。
如何护理
新生儿要做好保暖措施,产妇要尽早开奶,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促进新生儿胎便的排出,以胎便颜色有黑绿色变成黄色为最佳,因为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黄素,越早排出胎便,便可以越早避免胎便中的胆黄素因为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导致黄疸增多。一般情况下,胎便会在出生后的2天~3天内完全排出。同时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每日奶量、精神状态、活动情况等,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安排新生儿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配合简单的抚触操作,促进新生儿胃肠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要加强脐部护理,每日定时消毒并始终保持脐部干燥,同时不要让新生儿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中,且不要与过多人密切接触,最大程度规避感染,同时要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室内温度与湿度,适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此外,不要滥用药物。
新生儿黄疸十分常见,产妇不必过于担心。但产妇在妊娠期间需要重视产检,遵医嘱完成各项检查并做到生活、饮食规律,规避有可能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危险因素。分娩后乳母的饮食方面要以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类的食物为主,避免吃一些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从而保证有充足的乳汁,让新生儿可以吃饱,得到充足喂养,以利于排便。适当清洁皮肤,保持环境的清洁,避免感染,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供职于马山县妇幼保健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