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怎么留才能减少误差
□行芳芳
在我们开始详细探讨如何正确采集尿液样本以减少误差前,首先要理解尿常规检查的重要性及可能出现的误差。尿常规检查是我们诊断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大家了解身体的代谢情况,检测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并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尿液采集不当,会引起各种误差,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如尿液的采集时间、方式,及是否有污染,都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详细掌握尿液的正确采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提高尿常规检查的准确性。
采集的方法
正确的尿液采集方法对于减少误差来说非常重要。首先,尽可能选择早晨的第一次排尿,尿液经过一夜的积累,能更好地反映体内的状况。如果医生指定了特定的采集时间,那么应严格遵守。采集尿液前,要保持个人卫生,特别是清洗会阴部,以减少尿液被细菌或其他外来物质污染的风险。使用无菌容器来收集尿液,可以避免尿液在收集过程中受到污染。尿液一旦收集,应尽快送至实验室,以防止尿液在外露环境下长时间存放而发生变质。在实际采集过程中,采用“中段尿”法。即开始排尿时,先让一部分尿液排入马桶,这部分尿液会携带掉尿道口的细菌和污垢,然后快速将采集容器置于尿流中,收集尿液,最后的尿液同样不收集,因为它可能含有从膀胱壁脱落的细胞和细菌。
影响的因素
尿常规检查虽然是一个常规的诊断工具,但它的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首先,生理因素,如饮食、水分摄入量、运动和排尿习惯等都可能对尿液常规检查的结果产生影响。如大量饮水可能导致尿液稀释,而长时间不排尿可能使尿液浓缩。这些都可能影响尿液中各项指标的浓度,进而影响检查结果。其次,各种疾病都可能对尿液常规检查的结果产生影响。如糖尿病可能导致尿液中出现高糖,而肾病可能导致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者红细胞。再者,许多药物都可能影响尿液常规检查的结果。如某些药物可能改变尿液的颜色或者尿液的酸碱度,也可能导致尿液中出现某些物质。因此,在进行尿液常规检查时,必须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正在服用药物,及正在服用什么药物。最后,检验条件,包括尿液采集的时间、尿液保存的条件,及尿液检测的方法和设备等都可能影响尿液常规检查的结果。如果尿液长时间未检测或储存条件不良,可能导致尿液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检查结果。
误差的影响
误差在尿常规检查结果中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首要影响就是可能对临床判断和决策造成混淆,进一步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依赖尿常规检查的结果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帮助诊断疾病,或者评估治疗效果。如果检查结果出现误差,会导致医生对患者的疾病状况产生误判,从而影响到临床决策的正确性。
(作者供职于博爱县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