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为什么口苦无味
2023-06-2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版:视界 浏览:9864 次 【查看证书】
□王琪
感冒是由身体受到病毒、细菌等感染所致,发病时一般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甚至全身酸痛等症状。有一些人在症状消失后会出现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甚至味觉消失等症状。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因感冒后口苦无味而就诊的患者。那么,为什么感冒恢复期会出现口淡无味呢?中医是如何认识及调理的呢?
感冒后出现口淡无味的现象,主要是味觉的传导功能减退所致。人体的味觉主要依靠味蕾,味蕾分布在舌头上的乳头状突起内,在舌头的底面和口腔的咽部、软腭等处,里面有味觉细胞,支配味觉的感觉神经末梢,包围在味觉细胞上,把味觉细胞的兴奋冲动传递到大脑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除味蕾外,舌头和口腔还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感觉细胞,在中枢神经内产生复合感觉。
首先,当人体感染病毒后,病毒不断侵袭味觉细胞和嗅觉细胞,使味蕾受到损伤,味蕾功能减退,出现口淡无味现象。其次,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炎症改变,口腔黏膜红肿、充血未完全消退,影响相应部位的味觉感受器。再次,病毒会分泌一些毒性物质,这些物质也不断破坏机体正常的内环境。最后,感冒时,过多服用抗生素等药物,致使体内菌群失调,出现紊乱现象,这些都可导致味觉神经反应迟钝。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中提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的观点。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又主司味觉,口味和食欲均能反应脾的运化机能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反之,脾虚气弱,则口中乏味,食欲减退。中医强调,感冒多是风寒、风热、湿邪、疫毒等所致,邪气及患病期间服用的药物易伤脾胃,损伤正气,导致病后脾胃不和,脾气虚弱。有一些患者还因病后正气不足,无法将邪气清除干净,湿邪留恋,湿困脾胃,脾运不健,运化传输失职导致口苦无味、食欲不振、疲劳乏力等症状。
在治疗方面,中医古典书籍也有相关论述,比如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出“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并非皆为胃火使然,有虚实之别。虚者见于病后胃虚,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味……”的观点。中医经过辨证论治,认为感冒恢复期如果出现口淡无味、神疲乏力,短气、舌淡、苔薄、脉缓等症状,属于病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治则为益气健脾和胃;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藿香、山药、麦芽等治疗。如果出现口淡黏腻,饮食无味,恶心呕吐,胃胀,大便稀,舌苔白腻,脉濡等现象,多属于脾运不健,湿阻中焦;治则为芳香化浊,祛湿醒胃;方药用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加减治疗。同时,运用针灸和穴位按压也有显著作用,一般选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等治疗。
感冒恢复期出现口淡无味等症状,首先,患者不要太焦虑,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保证充足睡眠。其次,要调整饮食结构,饮食宜清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等;多吃山药、白扁豆、薏米等药食同源的食物,也可多吃苹果、橙子、猕猴桃、白菜、油菜等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足够的营养,促进身体康复;避免进食辛辣、生凉、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最后,要适量运动,以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加食欲;同时,注意口腔卫生,勤刷牙、漱口。这样,经过调理,患者在短期内能够恢复健康。
对于感冒后长期存在口淡无味现象,或由慢性疾病、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颅神经损伤、大手术恢复期等出现的口淡无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相关检查、治疗。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