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星
中医论情志
《黄帝内经》提出: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又提出:百病生于气也。气即情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身体的影响比较复杂,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中医认为,适当顺应情志的生发有助于身体健康,若压抑或者过度生发都会损伤身体。情志健康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分别是:过喜伤心,过怒伤肝,思虑过度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
喜则气缓 主要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程度,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主神,若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燥、面容憔悴等。
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部。临床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者呕血,甚至昏厥、猝倒。肝主魂,人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引起肝郁气滞,精神恍惚,致使出现失眠、头痛,以及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等症状。
忧思则气结 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消化功能不良,就会出现胃胀、浮肿等症状,甚至形成糖尿病等。
悲则气消 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部,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症状。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现象。或恐惧不消则伤精,发生遗精等症状。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到惊吓,产生恐惧情绪后,肾不能藏精,致使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下降,就会发生骨关节酸痛、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现象。
惊则气乱 人突然受惊吓,以致惊慌失措,六神无主。同时,患者可出现心神不宁、惊慌失措,以及遇事犹豫不决等症状。
调节情志的方法
节制法 调整心态,促使情绪稳定,避免出现愤怒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做到遇事不惊、戒怒,心态平和,受宠不惊,称之为节制法。
疏泄法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
转移法又称移情法 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或者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者转移到另外一种事物中,其本质是转移患者的精神和注意力,以起到畅通气机的作用。
疏通经络法 刺激膻中穴,可消除郁闷情绪。比如《黄帝内经》记载:“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膻中穴是心包经的“令官”,人在胸闷、抑郁的时候,按摩膻中穴可以消除郁闷情绪。这个穴位位于两乳之间,常常刺激该穴位,可以缓解情绪,避免乳腺增生、结节等。其中,特别是生气之后,感到胸闷时,运用艾灸或按揉膻中穴,可消除怒气,促使心态平和。
刺激合谷穴 刺激该穴位,可缓解头痛。具体手法为,将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刺激此穴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刺激太冲穴 可缓解焦虑情绪。焦虑、抑郁往往是肝气不疏、气滞血凝所致,而脚底经络密集,用艾叶加醋泡脚,可以使气血、经络通畅,从而达到疏肝理气的效果。每次可用温水泡20分钟~30分钟,再做足部按摩;平时,艾灸太冲穴,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