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生
柯琴(1662年~1735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今浙江省余姚市)。他能诗善文,多次考场失利后,潜心研究医学,终成一代伤寒大家。柯琴著有《伤寒论注》4卷、《伤寒论翼》2卷、《伤寒附翼》2卷,合称《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是将《伤寒论》原文依据六经的方证,重新加以编次,每经先以脉证为总纲,继立一主治方证,而后分类归纳加减变化诸法,成为一个系统,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予以阐析、注疏,见解独到。《伤寒论翼》论述六经学说为百病之法,上卷为六经的应用意义,下卷为六经的病解及制方大法。《伤寒附翼》论述《伤寒论》之方剂,除每经方剂总论外,每一方结合病因、病理及脉证阐述方义及适应证。
创立六经地面学说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治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华,历代医家对伤寒六经认识不一,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等。《伤寒论》中并无六经之名,只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名,柯琴受地理兵法启发,将六经比喻为“地面”,将经络比喻为“道路”,创立六经地面学说。
六经即人体六块“地面”,犹列国也,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腰以下是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经络即人体内的“道路”,小且处于地面中,能通达全身。柯琴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无所不包。”
六经地面学说具体划分为:
太阳: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
阳明:内自心胸,至胃及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
少阳:由心到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至巅,外自胁,内属胆。
太阴:自腹由脾及肠、魄门。
少阴: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
厥阴:自腹由肝,上膈至心,从胁下及小腹宗筋。
六经地面学说将人体划分为六区地面,内接脏腑,外连肢体,上达巅顶,下及胸腑,在部位上相互嵌合,功能上相辅相成,正常时相互为用,异常时相互影响。该学说生理上可以囊括人体全部功能,病理上充分反映人体的各种病变。
某一经地面受邪,就会形成某一经脉证。某一经地面受邪后,犯及另一经地面,或二经以上的地面同时受邪,出现二经或二经以上的脉证,就形成了合病与并症。六经的传变关系,是一经地面之邪气转移到另一经地面的结果。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阴与厥阴,它们之间的地面关系密切,所以相互传变也多。
六经有太、少的区别,实际上反映了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例如,风寒暑湿等邪气侵袭人体,六经各自有不同的变化,有时同证而脉象不同,有时脉象相同而证不同,有时脉象症状相同但主证不同,这都是六经气血盛衰不同造成的。柯琴的六经地面学说为研究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给人以诸多启发。
以证分类研究《伤寒论》
明代方有执认为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有较多窜乱之处,首次提出《伤寒论》错简说,并著《伤寒论条辨》对《伤寒论》逐条考订、重新编次,予以注释,后世医学家继承其学,形成错简重订学派。柯琴认为,《伤寒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后,原篇已经不可复见,虽然章次有所混淆,但是离张仲景的原意还不太远;但方有执等人重新编排后,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更远了。
为了把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心法阐发出来,柯琴将《伤寒论》的条文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分证,再从六经脉证里列出本经的纲领性条文作为总纲,最后以方类证,分别集中该汤证的相关条文,并加以讨论和发挥。“分篇各论,掣其大纲,详见细目,证因类聚,方随附之。倒句讹字,悉为改正。异端邪说,一切辨明。”这种注疏方法别开生面,“以症名篇,而以论次第之,虽非仲景编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
太阳脉证汇总列举了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五苓散证、十枣汤证、陷胸汤证、泻心肠证、抵当汤证、火逆、痉湿暑等十一大证类;阳明脉证汇总列举了栀子豉汤证、瓜蒂散证、白虎汤证、茵陈汤证、承气汤证等五大证类;少阳脉证汇总列举了柴胡汤证、建中汤证、黄连汤证、黄芩汤证等四大证类;太阴脉证汇总列举了三白散证;少阴脉证汇总列举了麻黄附子汤证、附子汤证、真武汤证、桃花汤证、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白通汤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猪肤汤证、四逆散证等十一大证类;厥阴脉证汇总列举了乌梅丸证、白头翁汤证、热厥利证、复脉汤证、阴阳易证、诸寒热证等六大证类。每一个大证类下又汇总列举了有关的方证、变证、坏证、疑似证等。其方证的归属与顺序的安排,基本体现出疾病的性质与形成。
柯琴按证分类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实际上是把一个个方证看成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证候,能全面体现出各个方证的脉证和病机,克服了《伤寒论》原文或单提一脉,或单提一证,彼此不连贯叙述的缺陷,颇为实用,深受后世医家的推崇。
创六经为百病立法说
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般认为《伤寒论》专治伤寒等外感疾病,《金匮要略》专治杂病,但柯琴认为:“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
一是六经之病为伤寒与杂病合论。《伤寒论》述及的许多病证,可因伤寒所致,也可不因伤寒所致,除太阳一经为寒邪伤表之法,专为外感立法外,其余五经提纲,皆指内证。《伤寒论》的实践基础主要是伤寒疾病或外感疾病,但它论述的方证在伤寒可见,在内伤杂证也可见,所以这些方证可认为是伤寒病变夹杂着杂病。
二是六经方证可辨百病。六经主证不仅伤寒中可以出现,其他内科杂病也可以出现,辨其证用其方,就可药到病除。故在《伤寒论注》中采用了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即以六经脉证为纲,其下以方主证,注重辨证论治精神的阐发。后世医家将《伤寒论》的方证用于杂证,疗效非凡,逐渐出现了经方派。如五苓散治疗水肿,十枣汤治疗悬饮,泻心汤治疗痞满,瓜蒂散治疗食积,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阴虚盗汗,建中汤治疗阳虚证,附子汤、真武汤、四逆汤散治疗脾肾阳虚证,黄连阿胶汤治疗心肾不交证等。
三是六经论治可为准绳。《伤寒论》是一部专门阐述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著作,其中六经辨证中的治法是对内经治则的具体运用,对内、外、妇、儿各科皆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阳病用白虎、承气以存阴,阴病用附子、吴萸以扶阳,外者用麻桂以治表,内者用硝黄以治里等。因此,《伤寒论》被后世医家尊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
柯琴是伤寒辨证论治派的代表性人物,《伤寒来苏集》是其一生研究的学术总结,也是后世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范本之一。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