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需求是我努力的方向

2023-06-2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基层视角 浏览:18357 次 

 

   “患者的治病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村民的健康最重要。”这是新密市大隗镇纸坊村卫生所所长侯振喜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片丹心为患者,热血青春献基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十分突出。从那时起,侯振喜就暗下决心,发奋学习,希望早日为更多的父老乡亲解除病痛。于是,他白天手提药箱,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治病、送药,宣传防病知识;午饭时间,他挨家挨户为村民检查身体,讲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政策与知识,以及国家的惠民政策;夜晚,他挑灯夜战,苦读经典医籍,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和同行请教。无论严寒酷暑,乡间小道上经常有侯振喜身背药箱、四处巡诊的身影,他成了一名真正的“赤脚医生”。
    20世纪90年代,侯振喜带着村党支部的重托和父老乡亲们的厚望,安排好妻儿老小,先后到当时的河南医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学习深造。3年后,由于心中时刻牵挂着家乡,侯振喜放弃了留在郑州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大隗镇纸坊村继续行医。
     仁术仁心造就大美医者。作为一名家庭医生,守护群众的健康,他无怨无悔。2016年8月的一天深夜,一位村民的儿媳打来电话说:“我婆母头疼得厉害,你赶紧起来吧!现在,我们就在去卫生所的路上。”患者捂着左脸来到了卫生所,侯振喜经过一番询问、查体,凭借多年的治病经验,他初步诊断其为急性青光眼。当时,侯振喜的第一反应就是患者需要马上转到上级医院救治,否则会有失明的危险。于是,侯振喜首先稳定患者的情绪,快速联系上级医院的专家,并护送患者到医院就诊,直到患者做完手术,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在黎明前回到家里。
    2021年7月19日晚上,灰蒙蒙的天空中下起了特大暴雨。突然,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气喘吁吁地跑到卫生所,喊侯振喜,说她的爷爷病得很重,奶奶吓得浑身哆嗦。于是,侯振喜马上背起药箱,快速跑到患者家里,发现老人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神志模糊,侯振喜第一时间联系上级医院的专家,并迅速与其千里之外的儿子、儿媳沟通病情。当救护车来到村口时,由于雨下得太大,无法使用担架。当时,侯振喜毫不犹豫地背起患者向救护车跑去。
    新冠疫情暴发后,侯振喜每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当时,疫情防控物资短缺,侯振喜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及穿上手术隔离衣,穿梭于本村患者及返乡人员之间。
    2022年,是疫情防控最关键的一年,侯振喜始终坚守在一线,进行防控宣传、信息登记、消毒杀菌、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垃圾回收、高速公路卡点值班、疫苗接种等,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为了保障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3年间,侯振喜多次捐赠防控物资和中药包,总价值2万余元。几十年间,他为群众防病治病80多万人次,共为本村及周边的困难家庭减免医药费12万余元。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多年的行医经历不仅锤炼了侯振喜的医术,让他有足够的能力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解决患者的病痛。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46年中,侯振喜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还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他曾当选郑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荣获“新密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基层好医生”“郑州市群众最满意的家庭医生”等荣誉。
    40多年来,侯振喜有无数次感受到为群众解除病痛后的自豪与满足,也包含着许多心酸和无奈,令他记忆犹新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尽管乡村医生的路艰难坎坷,侯振喜将初心不改,一路前行!
 (本文由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