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运动
2023-06-2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健康促进 浏览:8557 次 【查看证书】□冷红丽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可选择的运动方式有很多种,但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选择如何运动是一门学问。
不同疾病患者,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冠心病患者 无症状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如果功能成像或常规运动负荷试验未诱导出心肌缺血,可根据个体情况参与所有类型的运动。
原发性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患者适合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步行等,每周5天~7天,每次大于30分钟。如果需要参与高强度运动,需要先由专业医生评估心血管情况。
心肌病和心肌炎患者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果有心搏骤停、不明原因晕厥史,或曾因运动引起血压反应异常及心律失常,不推荐进行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竞技和娱乐运动。
不推荐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参加高强度的娱乐锻炼或任何竞技运动。
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 此类患者适合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如每天大于30分钟的快步走,结合15分钟的力量训练,也可进行柔韧性锻炼和平衡能力锻炼。
血脂异常患者 血脂异常患者适合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周3.5小时~7小时或每天30分钟~60分钟。
体育锻炼可使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降低。对于患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者,建议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
肥胖患者 对于肥胖或中心性肥胖患者,建议每周进行3次力量训练,配合中等或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30分钟,建议每周7天,以防止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心力衰竭和瓣膜病患者 此类患者建议低强度至中等强度的娱乐体育活动。如监测后没有发现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或其他异常,则允许进行所有类型的娱乐性体育活动。
不推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以及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进行高强度运动。
很多人认为,生病就一定要静养。其实,这是一种认知误区。对于绝大多数的疾病而言,保持规律的劳作和锻炼,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有积极意义。
规范、适量的运动康复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运动耐量、提升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动静结合的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能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有效减缓疾病的进展。
运动前,可对身体进行全面的评估。做好充足热身准备后,再运动。运动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控制运动强度。
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头晕目眩、过度劳累、气短、出汗过多、恶心呕吐、脉搏不规律等症状,应马上停止运动。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如果感觉关节和肌肉疼痛,也应及时停止运动,以防出现骨骼或肌肉损伤。
(作者供职于原阳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