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振华辨治慢性胃炎经验

2023-06-2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一版:临证 浏览:9175 次 


□李鹏辉 李孟麒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是以胃黏膜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疾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临床以胃脘疼痛、腹胀、纳差、呕吐、恶心、嗳气等为主要症状。现将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各种慢性胃炎的实践经验分享如下。

肝脾相关,治脾宜调肝
    慢性胃炎虽然属中医脾胃病范畴,但病机变化与肝密切相关。肝气条达,则脾土健运;肝失疏泄,则脾土壅滞。患者在病程中常出现肝气郁滞、气失条达、横逆乘土的病机,形成肝郁脾虚证候。就本病而言,肝脾不调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节,饥饱失宜,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肝气的疏泄条达;二是因于情志不遂,恼怒伤肝,肝气郁滞,失于疏泄,肆虐中土。二者虽起因不同,却殊途同归,终成脾虚肝郁。肝郁不解,脾虚难复。故临证注重肝脾关系,在调理脾胃的同时,注意调肝,每每收到满意疗效。
    病案 患者,男性,50岁,患胃脘间断疼痛10多年,胃黏膜组织活检诊断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现症 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嘈杂,腹胀,食后胀甚,嗳气,少食,大便溏,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 脾虚肝郁。
    治宜 健脾益气,疏肝和胃。
    方药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8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砂仁8克,甘草3克。服20剂后,患者胃痛止,饮食增,诸症大减,后守方随症加减服用90剂,症状消失。
    患者胃黏膜组织活检结果显示:轻度浅表性胃炎。该患者脾虚湿阻,土壅木郁,肝失条达。故在健脾基础上辅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肝气疏泄,脾土健运,而沉疴顿愈。
抓住脾虚关键,治病求本
    慢性胃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有湿阻、肝郁、气滞、血瘀、食滞等病机变化,但变化之本均为脾虚所致。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消磨。脾胃亏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困遏中土,则脘闷纳呆,便溏不爽,舌苔厚腻。脾主升,升则健;胃主降,降则和。水湿为有形之阴邪,阻于中焦,升降失常,中土壅滞,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胃痛连胁,腹胀,嗳气,大便不调,脉弦。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热,火热灼胃,胃脘灼痛,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脉弦数。气为血之帅,气失条达,血行不畅,或脾气久虚不复,脉络痹阻,则胃脘刺痛,拒按,痛处不移,舌见瘀斑瘀点。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滞中脘,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厌食,嗳腐,苔厚腻,脉弦滑。因此,治疗时应在复杂的证候和病机中抓住脾虚关键,脾健则不祛湿而湿自去,不理气而气自调,不消食而食自化,不活血而瘀自消。
    病案 患者,女,52岁,患慢性胃炎8年多。
    现症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腹胀纳差,嗳气,面色萎黄,身倦乏力,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体胖大,边见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证属 脾胃气虚,痰湿中阻。
    治宜 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方药 香砂温中汤加减。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8克,橘红10克,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薏苡仁30克,泽泻12克,桂枝3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柿蒂15克,甘草3克。随证加减服药60余剂,诸症消失。该患者胃脘隐痛,喜暖喜按,腹胀纳差,四肢欠温,舌质淡、胖大、边见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属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升降失常;治疗上应着眼于脾虚,调理中焦,振奋脾阳,药中病机,故收到满意疗效。
用药宜轻灵,重在“健与运”
    慢性胃炎,病位在胃而关乎脾肝,从其病机本质来看属脾胃机能虚损性疾病。脾虚则不运,胃虚则不磨,因此患者一般都有食少纳呆表现。饮食水谷赖脾胃以化精微,清阳之气随脾之升以灌四旁,浊阴糟粕随胃之和降以出大肠。脾失健运,湿阻气滞,升降失常,故胃痛痞满,嘈杂,腹胀等。药以攻病,然脾胃本身有病不耐药物之过于寒热温凉,攻补消伐。临证用药既要看到脾胃虚损的病机本质,又要考虑邪留标实的病机变化,既不可蛮补,更忌妄伐,蛮补则壅滞气机,妄伐更伤胃气。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滥施滋温,皆非所宜。因此,对脾胃病用药,应轻虚灵通,顺其升降之理,和其燥润之性,重在脾胃健运以复其纳化之功。
    病案 患者,女,64岁,患慢性胃炎10多年,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后被诊断为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现症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饮食锐减,时干呕涎沫,伴嗳气恶心,大便干,神疲乏力,行动困难,面色无华,形体消瘦,气短懒言,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属 脾胃气虚。
    治宜 健脾益气。
    方药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鸡内金10克,砂仁6克,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火麻仁15克。随证加减,连续服用150剂。饮食正常,诸症消失,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检查均未见萎缩炎性病变。该患者脾胃不足,气血虚极,补用黄芪归胶;便秘腹胀而远攻下之硝黄。药用六君子汤健脾调中,焦三仙以助脾运,火麻仁滋胃肠勿使过燥。方虽平淡可愈痼疾,药虽无奇能起沉疴。
久病多瘀,应调气活血
    脾胃虚弱,日久不复,久病入络。起初由于饮食劳倦,情志不畅,先伤脾胃之气,健运失职,致湿停食阻或气滞火郁。其病机虽有本虚标实之不同,然病延日久多可致血瘀。因本虚者,脾气不足,中气虚馁,气虚血瘀;因标实者,邪阻脉道,血行不畅,瘀血阻络。该病病程长,反复不愈,故治疗时需要辅以活血之品。
    病案 患者,男,38岁,间断性胃痛14年,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被诊断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现症 胃脘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腹胀纳差,嗳气,泛吐清水,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淡暗、边见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证属 脾胃气虚、瘀血阻络。
    治宜 健脾和胃、益气活血。
    方药 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砂仁8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桂枝5克,延胡索1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甘草3克。上方随证略有加减,服用90余剂后诸症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萎缩病灶消失。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指出:“胃病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临证所见,胃痛经久不愈,大多有舌质暗、有瘀点瘀斑,疼痛部位固定等特点,故治疗时应注意在健脾和胃、调理气机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可收佳效。该患者病机为脾胃气虚,血行无力,瘀血阻络,故方选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使气行血行;配桂枝以振奋脾阳,温通经络;佐延胡索、丹参、桃仁等以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药证合拍,病获痊愈。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李郑生传承工作室)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