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求真务实的本草学著作——《本草求真》

2023-05-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十二版:杏林 浏览:9380 次 

□黄新生

 

   黄宫绣,字锦芳,江西宜黄人,清代著名本草学家和医学家。他认为本草书大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导致医生难以辨明药性,乃采百家之精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共10卷,载药520味,附图244幅,分上下两编。该书上编讲述药物的形态、性味、功效、主治、禁忌等,下编分为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和药物总义3个部分。书中对药物意义“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故冠以“求真”之名。该书与临床结合紧密,实用性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功效分类法
便于运用掌握
    一是采用功效分类法。该书没有采用历代本草著作沿用的部属分类法,而是采用药物功效分类法,将药物分为补剂、涩剂、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等7类。各类药物又分为若干子目,如补剂又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等,泻剂又分为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医生查阅和辨析药性的异同,如山药和白术虽然同属补剂,但是山药为平补,白术为温中。
    二是卷后目录便于查阅。为了与以往本草书籍对接,书后附“卷后目录”(即索引),各药名仍按草、木、果、谷、菜等传统方法分类。该书前后目录及正文均注有序号,每味药物下面注明该药的部属和卷首目录序号,这是很有进步意义的索引形式。
发展用药法象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总结形色性味归经理论。根据五色入五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黄宫绣提出以形、色、性、味来区分用药。黄宫绣认为:凡色青、味酸、气躁、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凡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凡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凡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二是药性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该书提出药物形性气质、气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等理论,将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密切联系起来。比如,黄芪:“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白芥子:“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决明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
总结系统主药
指导辨证治疗
    一是指导脏腑疾病用药。在脏腑证治系统中,根据脏腑疾病对可供选择的药物加以分类,对临床选方加减用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例如补肝气用杜仲、山茱萸,补肝血用阿胶、何首乌,疏肝气用木香、柴胡,平肝气用珍珠、龙骨,破肝气用三棱、枳实,敛肝气用酸枣仁、乌梅,散肝风用荆芥、蝉蜕等;又如补脾气用白术,缓脾气用炙甘草、合欢皮,健脾用白术、白蔻等。
    二是指导六淫致病用药。在六淫证治系统中,以风、寒、暑、湿、燥、火、热等为纲,对可供选择的药物加以分类。例如该书将治热的药物分为散热、散风热、散湿热等45类,还根据病证变化来分析说明病证用药理由,如对“善行数变”的变化规律进行细致阐发:“则知风随时易,其变靡定。是以风在于肝,其风为热;风在于脾于肾,其风为寒为湿;风在于胃于肺,其风为燥;风在于脾于肝,其风为痰为湿。”即风气在不同脏腑证候特点是不同的,和内生五邪关系密切,并列举了各个脏腑经络的风药不同,还罗列了风邪和其他邪气兼夹时的用药对策。
收载典型医案
论证药物功效
    该书收载各类典型医案100余则,深刻论证了药物的功效,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
    一是说明药物的功效。如“蜡”条,载甄权治孕妇胎动下血不绝欲死,以鸡子大一枚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立瘥,证明蜡能绝续补伤生肌;又如“桑螵蛸”条,载“螳螂出箭镞”,用螳螂一个,巴豆半个,同研敷伤处,微痒且忍,极痒乃撼拨之,以黄连贯众汤洗拭,石灰敷之,证明了螳螂主治小儿惊搐,并出箭镞入肉。
    二是记载用药经验。如“蚯蚓”条,载脚气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脚病,药中有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辍20余日,出现烦躁症状,但欲饮水不已,遂致委顿;“张将军病蚯蚓咬毒,每夕浓煎盐水洗身,数过而愈”。
辨析药性差别
便于精准治疗
    一是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差别。如麦冬与天冬均属养阴清热之品,但“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则更在肺而在心。”半夏与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气味阴阳,大有不同。”再如枳壳与枳实均为理气类中药,但“枳实专入脾胃,气味与枳壳苦酸微寒无异,但实小性酷,较壳最迅,故书载有推墙倒壁之功,不似枳壳体大气散而仅有利肺开胸宽肠之味耳。是以气在胸中,则用枳壳;气在胸下,则用枳实;气滞则用枳壳,气坚则用枳实。”
    二是道地药材与普通药材的药性差别。不同产地的药材,药效成分也存在差异,强调区别使用。如胡黄连:“出于波斯国,近时秦陇南海亦有,气味功用,亦同黄连,因以连名,但此性专达下,大伐脏腑骨髓淫火热邪。”地黄:“生于江浙者阳气力微,生于北方者纯阴力大,生于怀庆肥大菊心者良。”大戟:“杭产色紫者良,北产色白者不堪入药。”龙眼:“桂产者佳,粤东者性热,不堪入药。”
    三是不同品种药材的药性差别。有些药材产地不同,原植物的品种存在差异,药效自然不同。如“茵陈本有二种,叶细而青蒿者可用;若生子如铃,则为山茵陈矣,专于杀虫及治口疮。”川楝子:“楝以川产为正,去皮取肉,去核用根。有雌雄两种,雄根色赤,无子,大毒忌火;雌根白,子多,微毒,可采,去青留白。”贝母:“大者为土贝母,大苦大寒,如浙江贝母之类,清解之功居多;小者川贝毋,味甘微寒,滋润胜于清解,不可不辨。川产开瓣者良,独瓣不堪入药。”
    《本草求真》还纠正了一些前人对药性的错误认识,如《本经》谓白茅根能补中益气,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等认为黄柏为滋阴之品,作者进行了更正并说明了理由。一些本草学著作对补益之品常有“多服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益寿”等夸张描述,作者客观地建议慎服。总之,《本草求真》契合实际,不尚空谈,是一部医药紧密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实用价值较高的本草学著作。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