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心病的方法及准则
2023-05-1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健康促进 浏览:10908 次 【查看证书】□张明霞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循证医学理念持续推广。随着大型循证医学的证据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逐渐出现,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向也步入到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取长补短,中西医融合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也逐渐进入预防与治疗并重,疾病治疗与身心健康并重的新阶段,因此也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心脏病学中“心主脉”“心主神志”理论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深化运用。中医心脏病学作为中医内科学中重要的临床学科,其理论与治疗体系也日趋成熟。
中医学说的“心”不仅指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还包含了部分“脑”的功能,如对神志的主管。因此,中医称心为“君主之官”,为调节人体血脉、神志的重要器官。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中医治疗胸痹、心衰、厥病等疾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到70年代以后,中医藏象理论中以“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对心的证候本质研究、心病的病机病理研究、病证研究及方证合一等治则治法的研究均取得一定成果。历代医家对心藏神,主血脉,主神志,主行血等心的生理功能及心的生理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多有著述,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心为中医五脏之一,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通过与肺、脾、肾、肝的功能相互协调,主宰了人体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不仅指心气推动全身血液运行,也指心阴心阳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脉道的通利,从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则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出现各种异常,进而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藏神,泛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往往导致脏腑气机紊乱,产生一系列精神与心理方面的障碍。回顾心脏病学的发展历程,不论从理论上对“心”的功能的认识,还是从实践上对心病治疗原则的认识,中医均做了大量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有益研究,中西医学都可谓殊途同归。
中医理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与自然,人体各脏腑之间均处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但如果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这种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机体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则诸病由生。基于对疾病产生的这种认识,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最终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祛邪,脏腑生克均衡,异法方宜,标本缓急”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中医治法理论,这些中医治法在针对“六淫”“七情”“疫疠”致病等不同病因治疗的同时,既考虑到了不同地域气候、生活习惯的影响,也考虑到了不同患病人群禀赋和体质的差异。
中医的心病病机特点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诸症多见胸闷、胸痛、心悸、不寐等。历代临床中医医家多以标本兼治为原则,分别采用益气、温阳、滋阴、活血、化痰、通络为主,佐以安神养心,疏肝理气,以补益心气,调养心神,使血脉通畅,气血健旺,从而使五脏阴阳调和,维持正常活跃的生理功能。
心病实证的治疗,宜祛邪以损其有余,酌以通补兼治,重镇安神之法治之。痰火扰心者,治宜清心泻火,豁痰通络;饮遏心阳或水饮凌心者,治宜温阳化饮;心血瘀阻,痰火、水饮、瘀血扰动心神,致心神不安者,治则清化痰火,重镇安神。病证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临证治疗宜攻补兼施,兼顾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而随证治之。心病虚证治疗,则当以补其不足为基础,兼以宁心安神,养血通络。心气虚者,宜补心气;心血虚者,当养心血;心阴虚者,宜滋心阴;心阳虚者,则当温补心阳;气血亏虚者多见心神失养,故多兼施养心安神之法。
气属阳,血属阴,久病心气虚甚则气损及阳而成心阳虚衰,心阴虚亦多兼心血虚,故治疗心病心阳虚证时,多加用补心气药,治心阴虚证时亦多兼用补养心血药。古今医家在治疗心气虚时,往往酌加少量温阳之品,以取“少火生气”之意;补养心血时亦酌加补气之品,俾益气以生血。心病急性发作期,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急则治其标。
心病诸证的临证治疗决策中,针对五脏偏颇,还应重视他脏的生克均衡。心病虽然病位在心,但与肺、肝、脾、肾在生理病理上均有密切联系,心主血,肺主气,气为血帅,若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可致肺气宣发肃降输布失常,肺气虚惫,宗气不足,血运无力,终亦致心肺两虚,故治宜补益心肺。肝主疏泄,主全身气机,情志内伤,气机瘀滞,可致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生痰,气血逆乱,进而痹阻心脉,甚则发为真心痛;心主血,脾统血,思虑过度往往伤及心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统摄无权,重则可致血溢脉外,引起心血亏耗,表现为心脾两虚,治当补益心脾;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若肾阴不足,心火独亢,或心火炽盛,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表现为心肾不交证,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年老或久病耗伤元气,肾精亏虚,可以致心神失养,治疗则多从补肾填精入手。
(作者供职于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