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023-04-2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16696 次 【查看证书】
□陈亚玲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9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岁~50岁。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慢性劳损(如久坐、缺乏运动等),加重椎间盘及韧带退变或急性损伤(如负重时扭伤腰或闪腰),造成椎间盘突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CT(计算机层析成像)、MRI(磁共振成像)和X线检查。那么,哪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最好呢?
CT检查 如今大多数医院配置的是螺旋CT,扫描速度快,2分钟~3分钟即可完成检查,经它检查出来的图像既薄(层厚可达0.6毫米)又清晰,特别是经过MPR(多平面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处理后,可为诊断医生提供病变部位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的大量信息,不仅可以观察软组织,还可以观察骨组织,除了可以直接看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程度,还可看到纤维环、后纵韧带的钙化或骨化,以及硬膜囊、椎间孔及神经根有没有受压变形,椎管有没有狭窄。但CT检查的缺点是有辐射,可能影响一些患者使用。
MRI检查 即磁共振成像,是利用静磁场和人体内氢质子进行成像的一种检查方法。因该检查方法优势较多,近年来在全身各个系统应用非常广泛。MRI和CT一样,可以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除了和CT同样的优势外,MRI因检查序列多,敏感度高,图像对比度好,可以通过磁共振T2加权像区分髓核和纤维环,能早期显示椎间盘病变,从而提醒患者改变生活习惯和运动方式,减缓椎间盘退变,预防椎间盘突出。因图像对比良好,MRI可以有效区分椎间盘和周围组织,以及各种组织间的边界,还能看到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当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和肿瘤性病变MRI平扫不能鉴别时,两者增强特征的不同,可能需要进行MRI增强检查,进行明确。同时,MRI检查是无辐射检查。MRI的缺陷是对钙化和腰椎峡部裂的显示不如CT,且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幽闭恐惧症患者检查难以完成等。
X线检查 该检查不能直接看到椎间盘突出及严重程度,但临床工作中通常会拍摄腰椎的正位、侧位片来了解腰椎曲度和顺列,以及椎间隙情况。医生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腰椎的骨质有没有增生、破坏,有没有椎体滑脱及滑脱程度、椎间孔有无狭窄,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过伸片、过屈侧位片及双斜位片了解有无椎体滑脱及滑脱原因。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很多。MRI检查因其无辐射、序列多,敏感度高,图像对比度好、观察内容丰富,可尽早发现椎间盘变性及突出,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如果怀疑有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后纵韧带的钙化或骨化、椎弓峡部裂及术前评估骨质时或因特殊原因不能进行MRI检查时,可采用CT检查明确诊断。如果患者因MRI显示髓核突出而住院进行保守治疗前,应排除钙化的可能,也可以进行CT检查。另外,患者在住院保守治疗前需要拍X线片对腰椎情况做整体评估。当然,患者的临床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患者只是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些则合并有腰椎侧弯、椎体滑脱、韧带钙化或骨化等,为明确病情可能会使用多种检查方法协同诊断。影像学检查可不是只看腰椎间盘突出,如果合并腰椎的终板软骨炎、感染或肿瘤也可以一并诊断。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影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