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2023-04-2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健康促进 浏览:18926 次 【查看证书


□陈胜梅

自体输血是一种将患者的血液存储起来,待需要输血时再将其输回自己体内的输血方法。它可以降低输血反应风险,减少血液短缺现象,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因此,可以说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
    自体输血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个类型:储存式自体输血
    储存式自体输血是将患者的血液在手术前抽出来并保存,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时,再输注这些血液。
    第二个类型:稀释式自体输血
    稀释式自体输血是将患者的血液收集后,与生理盐水等液体混合后再进行输注。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自体输血量,从而减少手术过程中需要外源性血液的量。稀释式自体输血可以降低输血反应和感染的风险,并且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可以更好地维持他们的生理状态。
    第三个类型:回收式自体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是将收集到的创伤后体腔内积血或手术过程中的失血,经抗凝、过滤后再回输给患者。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输血反应和发生感染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减少使用外源性血液的量。
    优点有哪些?
    1.减少输血反应。自体输血能够避免血型不匹配和血液传染病等问题,因此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更低。
    2.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在自体输血过程中,采集和储存的血液只与患者本人有关,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减少浪费。自体输血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用血量,可以减少浪费。
    4.更好地配合手术时间。可以在手术前几周甚至更早开始采集血液,可以根据手术的需求来安排采集和输注的时间,从而更好地配合手术时间。
    哪些患者不适合自体输血?
    1.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自体输血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从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如果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可能不适合自体输血。
    2.如果患者有感染性疾病,如菌血症或肺炎,可能会影响自体输血的安全性。遇到这种情况,患者需要接受异体输血或推迟手术时间,直到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3.如果患者存在血液凝固异常的情况,如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进行自体输血,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这类患者不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4.自体输血可能激活免疫系统,有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自体输血导致病情加重。
    总之,自体输血虽然可以减少输血风险和并发症,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在确定患者是否进行自体输血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禁忌证以及自体输血的效果和风险。
    总结
    在考虑是否进行自体输血时,应仔细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心血管、免疫系统和凝血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风险评估。如果有安全隐患,可能需要推迟或避免自体输血,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