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新技术在脑部病变中的应用
2023-03-2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三版:临床荟萃 浏览:12972 次 【查看证书】
□孔凡武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日新月异。影像学技术是用于辅助诊断的重要技术,属于临床影像学的范畴。各种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定性诊断率及预后评估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存质量。了解神经影像学新技术的优点和缺点,对合理选择检查手段、指导患者治疗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头颅CT和MRI(磁共振)检查,在脑部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CT技术
CT平扫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检查方法,它主要用于发现病变与定位诊断,尤其是对肿瘤内钙化、超急性出血及肿瘤累及的骨质结构改变具有优势;增强CT检查为定性诊断提供客观依据。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灌注CT与CTA(CT血管造影术)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提升了CT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MRI技术
MRI成像新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波谱分析和代谢物浓度测定等功能成像技术的开发,不但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学改变,而且能反映组织器官的功能性变化,甚至可提供肿瘤区的代谢状况和动态的肿瘤病理学方面的定量信息。
CT作为脑部病变检查中首选的影像学技术,能确立和排除出血性脑卒中;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DWI是非常敏感且方便的检查技术,已广泛用于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监测。PWI可显示脑梗死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脑梗死的超急性期,PWI显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早于反映细胞损伤的DWI,利用PWI与DWI的不匹配区,可大致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有助于指导溶栓治疗方案的选择。弥散张量成像是DWI技术的扩展,除了提供与DWI相似的定量信息外,还能三维立体地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病灶与纤维束的空间关系,这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弥散张量成像能反映脑梗死时皮质脊髓束的中断、移位、纡曲等改变,其受累程度与运动功能预后显著相关。
MRI、CT等影像新技术在诊断脑部病变时各有所长。超声与磁共振的弹性成像使影像触诊成为可能,弥补了临床医生触诊的局限性。虽然一些技术尚在初步研究中,但是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新技术必将很好地为临床服务。总之,各种影像学技术均有优缺点。重视合理应用与开展这些神经影像学新技术,对重大脑部病变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指导后续的康复治疗,对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
(作者供职于商丘市中医院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