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科学家”的植物学名著——《植物名实图考》

2023-03-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林 浏览:15960 次 

□黄新生

 

   吴其濬(1789年~1847年),字季深,号吉兰,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考中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他是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由于父母、兄长病逝,吴其濬回乡丁忧长达8年之久。其间,他在固始城东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植物园——东墅。在这里,他搜集各类文献,考订植物名称,栽种蔬菜花草,观察其生长习性。后来,吴其濬曾在江西、湖北、湖南、浙江、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地为官,可谓“宦迹半天下”。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认真观察当地的植物,并采集标本,记录性状。经过长期积累沉淀,吴其濬著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植物名实图考》两部著作,尤以后者最为著名,但尚未刊行,他就病逝于山西任上。1848年,山西继任巡抚陆应谷将其遗稿整理刊刻,这部植物学名著才得以问世。
    《植物名实图考》共38卷,约71万字,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类,共记载植物1714种。书中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产地、形态、颜色、性味、功用、培育方法等进行了叙述,尤其重视对“同名异物、异名同物”植物的考订,并附有图谱,以求文图相互参照。

 

   一、我国古代记载植物最多的书籍。
    该书共记载植物1714种,比《南方草木状》多1634种,比《救荒本草》多1300余种,比《本草纲目》多519种,记载的植物数量之多、分布区域之广,超过了历代本草著作。书中既有地黄、何首乌等药用植物,也有胡麻、稻等农作物,还有橙子、椰子等果树。从植物生态角度看,书中有水生、陆生、隰生、石生等;从地理分布来看,这些植物遍及19个省,对江西、湖南、云南、山西、贵州等地植物的采集尤其丰富。其中收录江西植物约400种、云南植物约370种、湖南植物约280种。许多边远地区的植物首次得以记载,如唇形科野芝麻属宝盖草,在西南地区又称接骨草,首次被该书收载,并记载其能“养筋,活血,止遍身疼痛”。又如马铃薯从国外传入中国后,名称不一,在山西被称为“山药蛋”,该书最早把“山药蛋”之名载入,说它“根实繁如番薯”,能“疗饥救荒”“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
    该书不仅记载了植物的药物治疗作用,还对植物的产地、生长习性、培植方法、品种鉴别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植物分类学中许多科、属、种的中文名即来源于该书,如罗汉松科、小二仙草科、马甲子属、画眉草属、南蛇藤、千斤拔等。
    二、纠正了历代本草学中的许多错误。
    由于历史变迁,南北差异,同一种植物往往有多种别名。历代本草学家在著作时,由于受地域限制,资料不足,以及个人因素等,往往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造成名实不符。吴其濬作为朝廷重臣,他游历丰富,见识广泛,研究植物时所能调动的人力、物力资源,是历史上其他药物学家所不能比拟的,在考证植物的名与实时更加便利。
    该书编写时参考了200多种文献,吴其濬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不盲从,而是结合实际、反复求证,在植物的名称与实物是否相符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如《本草纲目》和《群芳谱》对苜蓿的记载差异很大,吴其濬两次派儿子赴京、陕寻找苜蓿种子,亲自培植观察3年,终于澄清是非曲直,原来《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苜蓿”,实际是“木樨”,系李时珍未能详察所致。又如常山以治疟疾著称,但民间医家所用常山却有好几种。吴其濬认为民间说的“疟”,不一定是疟疾,也包括劳作蒙受寒暑,饮食不按时等原因产生的“寒热往来之疾”。假常山治不了真疟疾,但真常山有毒,若非真疟疾而用之也会伤人,故考证尤其详细,并感叹:“古之用君子者必辨真伪。若小人,则唯防微杜渐,勿轻试而已。”
    该书对历代本草学家的错误进行了修正,如《本草纲目》将五加科的通脱木与木通科的木通混为一谈,皆归入蔓草类,吴其濬在编写时将通脱木从蔓草类中剔除,改归山草类;再如冬葵,由于地域限制,李时珍认为:“古者葵为五菜之主,今不复食之。”故将其从菜部移入隰草类,但吴其濬发现江西、湖南民间仍在栽培食用,因此将其重新列入菜部。
    该书的考订以古代文献资料为基础,凡书籍中已有记述的品种,都注明了文献的来源,并且以实物观察为依据,与文字记载相互印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有些问题经过实地访问、观察仍然无法解决的,吴其濬决不主观推测,轻下结论,反映出他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文字描写传神而富有诗意。
    书中文字简洁准确,能精准抓住植物的形态、习性进行描写,寥寥数字就能突出植物的特点,使读者便于辨认,如对九头狮子草的记载:“九头狮子草产湖南激越山坡间,江西庐山亦有之。丛生,数十本为二簇,附茎对叶,如凤仙花叶稍阔,色浓绿无齿,茎有节如牛膝,细根长须,秋时梢头一节间先发两片绿苞,宛如榆钱,大如指甲,攒簇极密,旋从苞中吐出两瓣粉红花。”书中准确描述了九头狮子草的产地、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等。
    书中文字诗意盎然,读来口角生香,仿佛艺术性极强的小品文,吸引人读下去,这是以前本草著作从未有过的,如对山海棠则云:“春开尖瓣白花,似桃花而白腻有光。瓣或五或六,长柄绿蒂,袅袅下垂,繁雪压枝,清香溢谷。花开足则上翘,金粟团簇,玉线一丝。第其姿格,则海棠饶粉,梨云无香,未可侪也。幽谷自赏,筠篮折赠,偶获于卖菜之佣,遂以登列瓶之史。”
    四、植物图谱绘制精良。
    该书有植物图谱1805幅,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本草书籍,且图谱根据植物的原生状态绘制,完整地描绘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更加准确、真实。对于一些外形相似、极易混淆的植物,作者往往绘出多幅图以助辨认,如毒草类的天南星、虎掌、魔芋和半夏,皆为天南星科植物,作者绘出7幅图,并突出了天南星科的特征。
    该书所绘图谱清晰翔实,反映了植物的真实形态,增补和订正了本草著作中的缺略和谬误,开辟了药用植物学的新研究领域,如藿香图突出了藿香叶对生,叶片卵形或三角形,基部圆形,顶端长尖,边具初锯齿,花序顶生等形态特点。又如《本草纲目》记载仙人掌草是凤尾草,但其附图并不准确。而《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凤尾草图清晰可辨,与文字相符。其中半夏有两幅图,一图未开花,另一图已开花,便于与实物对照辨认。书中图谱绘制精细、形态逼真,对于植物鉴别具有较大的价值,清代张绍堂翻印《本草纲目》时,认为原书的植物绘图粗糙失真,于是将其中的近400幅绘图换上了吴其濬的绘图。
    《植物名实图考》资料丰富、绘图精美,对植物名实的考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联结古代本草学和近代植物学的“桥梁”,被誉为我国古代植物学水平的最高峰。该书问世以后,不但被本土学者重视,还被日本和欧美科学家视为经典著作,将其翻译后进行认真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吴其濬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清代中晚期,他或许已经意识到科学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进行深入研究,在农业、矿物、水利等领域也成果丰厚,著有《滇行纪程集》《滇南矿厂图略》《云南矿厂工器图略》《军政辑要录》《奏议存稿》等。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