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
2023-03-09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妇幼健康 浏览:14465 次 【查看证书】□夏雪莲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该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女性,以25岁~45岁多见,发病率为10%~15%。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多生育者,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病情发展。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良性的,但是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侵犯全身任何地方,但大多数位于盆腔内,其中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及卵巢是较常见的被侵犯部位,子宫浆膜、输卵管、乙状结肠、腹膜壁层、阴道直肠隔等部位也较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还会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肚脐、膀胱、输尿管、肺部、胸膜、乳腺、淋巴结等。
目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3种说法。
1.种植学说。
经血逆流 女性在经期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倒流,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血逆流是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现在已经被大家公认。先天性阴道闭锁或宫颈狭窄等经血排出受阻者发病率高。
医源性种植 临床中可见剖宫取胎术后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分娩后会阴切口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做手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
子宫内膜细胞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种植在远离盆腔位的器官上。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异位内膜细胞来源于盆腔腹膜的体腔上皮化生,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副中肾管、表面上皮和盆腔腹膜具有相同的来源,均由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受到卵巢激素、经血及慢性炎症刺激后,被激活转化成内膜组织,则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原因之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医生应针对疾病的特性(疼痛、病灶、不孕)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但二者均有相当高的复发率。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病变范围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因此,女性要及时治疗引起经血逆流的疾病,如先天性生殖道闭锁、畸形、狭窄等,月经期避免性生活及妇科检查。具有家族史者及带器妊娠者,可以通过口服避孕药物来降低发病风险。
(作者供职于固始县人民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