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2023-03-0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健康促进 浏览:11424 次 【查看证书】
□蒋 珂
血培养就是将患者的新鲜血液放在具有一定条件的培养基上让细菌生长繁殖的一种检查手段,从而确定是哪一种病原菌导致机体患病。临床上血培养是经常用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通过血培养可以发现血液里面有没有病原微生物入侵;同时,还可以做药敏试验,指导临床治疗。
血培养采集指征
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意指征时,可考虑进行血培养。
体温超过38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寒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升,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升);呼吸频率大于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32毫米汞柱;心率超过90次/分钟;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功能障碍;血压降低;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异常等。
采血最佳时间和采血量
尽可能在患者寒战或发热初期采血;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液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若已用抗生素则应该在下次应用抗生素之前采血;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尽早抽血培养,不管有无发热。有研究认为,热峰之前1小时菌量到达高峰。因此,临床推荐尽可能在寒战之前开始或发热高峰前30分钟~60分钟采血。
婴幼儿应用一般只采集需氧培养瓶(儿童瓶),采血量为成年患者总血量的1%~2%,每瓶2毫升~5毫升。
成年人一套血培养容器包括两个培养瓶(需氧培养瓶+厌氧培养瓶),每瓶血量为8毫升~10毫升(真菌瓶为1毫升~5毫升)。一般采集2套~3套,2套标本采集时间应小于5分钟。
采集套数
成年人每次应采集2套~3套,每套从不同穿刺点进行采集,2天~5天内无须重复采集。如果怀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应重复采集多套;儿童通常仅采集需氧培养瓶容量即可。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女性产褥期患腹膜炎,性口腔炎,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症患儿,考虑肺炎链球菌败血症时,宜同时做脑脊液培养。
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护士可能会对患者进行多部位采血,而不是一针采集完所有血液标本。这样能确保医生对阳性血培养结果做出正确判读,确认真正的致病菌,这也是科学采血的需要。
同时,由于多数病例中的细菌和真菌均一过性存在于血液中,单次血培养检测的敏感性有限,因此取两对以上血培养是必要的,且污染菌通常只出现在一个血培养瓶中,对于真正的血流感染,多个血培养瓶都呈阳性。据统计:血培养组合的累积检出率,随采样次数增加而增加,1对阳性率检出率为73.2%,2对阳性率检出率为93.9%,3对阳性率检出率为96.9%。
血培养采集注意事项
在血培养采集过程中,必须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同时保证采集到足够的血量。注意采血顺序:如果用注射器及针管进行采血,先注入厌氧培养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从而避免空气进入;如果用蝶形针采血,应先接种需氧培养瓶,以免装置里的空气传送到厌氧培养瓶中;如果抽取的血液量少于推荐量,血液应先足量注入需氧培养瓶,剩余血液应注入厌氧培养瓶。
(作者供职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