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回应式喂养好处多

2023-02-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妇幼健康 浏览:20353 次 【查看证书

□胡 博

 

   “追着孩子喂饭”这一情景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尤其是爷爷奶奶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饭,更会亲力亲为。为了让孩子能多吃一点饭,孩子到哪儿就会端着碗追到哪儿,这种情况虽然很多年轻父母并不认可,但是看到确实能让孩子多吃一点饭,也就不阻拦,任爷爷奶奶为之。那么,关于婴幼儿喂养问题,追着喂饭到底可取吗?
    《婴幼儿2022年营养喂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解答了许多父母都比较困惑的喂养问题,“追着孩子喂饭”的问题也在指南中找到了参考答案。《指南》针对7个月~24个月的孩子,提倡回应式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回应式喂养与追着孩子喂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喂养方式,前者是根据孩子发出的饥饱“信号”进行喂养,而后者属于一种强迫性的喂养方式。《指南》认为,孩子在进餐时,喂养者应与其充分交流,识别出孩子的饥饱“信号”,然后做出及时回应,这就要求喂养者要学会读懂孩子的饥饱“信号”。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哭闹就说明是饿了,而事实上哭闹是孩子饥饿的最晚“信号”,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一般来说,还在吃奶的婴儿眼睛看向奶瓶或者妈妈,嘴巴不停吸吮手指或不停地抿嘴、舔嘴唇等,可能就是其发出的饥饿“信号”;添加辅食后的婴儿如果看到食物异常兴奋,并伸手去拿或张开嘴巴要吃,也是饥饿的“信号”。
    吃奶的婴儿如果看到奶嘴或者乳头后闭着嘴巴,并且眼睛看向别的地方,说明不饿;吃辅食的婴儿如果紧闭嘴巴或把食物推开,此时其发出的是饱腹的“信号”。虽然哭闹是孩子表达饥饿的方式,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哭闹都表示孩子饿了,还有可能是需要更换纸尿裤或有其他不适,这时候喂养者就要善于观察和判断孩子的需求。
    《指南》还指出,在回应式喂养过程中,喂养者要有足够的耐心,鼓励但并不强迫孩子进餐,同时可以协助其进餐,并培养其进餐兴趣。另外,《指南》还提出孩子进餐时,不要玩玩具,不看电视,并且尽量在20分钟内完成,喂养者或父母要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进餐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
    从《指南》关于回应式喂养的内容来看,回应式喂养注重的不仅是把孩子喂饱,还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回应式喂养强调喂养者与孩子充分交流,这就使父母与孩子有了更多的情感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父母识别宝宝的饥饱“信号”,还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回应式喂养提倡培养孩子的自主进餐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可以避免强迫式喂养给孩子的消化系统造成负担。回应式喂养要求孩子进餐时不玩玩具、不看电视等,养成这种进餐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还可以避免孩子在进餐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尤其是自家孩子的饭量少于别人家孩子的饭量时,更容易发生强迫式喂养。其实,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同,发育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盲目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饭量。
    回应式喂养就是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来进行科学喂养。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