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明医” 必先从通晓医理做起
2023-02-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1536 次□庞国明
“明医”,为什么不是名气的名,而是明白的明呢?《辽史·萧胡笃传》记载:“曾祖敌鲁,明医。人有疾,观其形色即知病所在。”此处的“明医”指此人通晓医理,通过望诊就能够诊断疾病。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言中说:“书凡一卷,金易州明医张元素所著。”此处“明医”乃指高明的医生。“明医”,必须明晓医理、明晰临床、明辨证治,而不是仅仅名声在外。那么,怎么成为“明医”呢?我认为,除了医德高尚、心专精业外,还必须先从通晓医理做起。
强化中医思维 成就“明医”未来
中医思维是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及精气神等古代哲学思想,阐述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与自然联系的方法学体系,它注重整体观念,讲求辨证论治。掌握中医思维,是学习和领悟中医学精髓的根本途径。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专生,1980年毕业以后,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公社卫生院。一天16时许,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被家属用平车送来急诊,一进卫生院大门便大声疾呼:“快救人呀!救人呀!”我闻声立即走出诊室上前迎诊,询之,已经两天没排尿了,腹部膨隆拒按,呻吟不止,家属说患者两天前因肚子疼、拉肚子,乡村医生让患者吃了一些西药,之后就一直未排尿。当时,我就按照自己的针灸老师吕兴斋课堂上讲的针刺曲骨、照海穴治疗“尿闭”的经验,立即取出自备针具就在平板车上为患者施针,捻针不足一分钟,患者在车上就排出了大量尿液。这样,治疗效果好的消息在群众中传播开来,一传十、十传百,从此我也在当地有了一点小名气。接下来,许多患有类似疾病的患者纷纷找我诊治。治愈的患者多了,我也积累一些诊疗经验,并通过分析病因、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诊疗体会。于是,我于1982年在《河南中医》发表了自己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针刺曲骨、照海穴治疗癃闭十八例疗效观察》。再如,1983年,我在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急诊科工作期间,在当时脑血管病以“出血者止、缺血者活”为基本法则的背景下,我根据中医“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的认识,灵活运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复方丹参针”治疗脑出血,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并通过分析病案,整理成治病体会,于1984年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篇论文《活血化瘀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重要法则》,得到了同行的赞同。又如,我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诊疗原理,在临床上对喘症、肺痈等,采用通泻大肠的治法取得明显疗效,于1987年在《四川中医》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篇论文《肺系急症治泻大肠》一文后,被国家“973计划”中医药专项首席科学家高思华邀请成为国家“973”课题的参与者。
以上三例的成功实践与学术论文的发表,依赖于中医思维的指导。基于中医思维的学术研究与长期临床实践,我带领开封市中医院医务团队在2012年开始探索,并不断完善了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三辨诊疗模式”。目前,该疗法已推广至全国23个省、120余家联盟成员单位,慕名来开封市中医院诊治的患者遍布全国多个省份和多个国家,深受患者和同行好评,并于2022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是提升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更是打开中医解决疑难杂病大门的“金钥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以现代药理研究为依据,生搬硬套开方子的情况。这样,既有失辨证论治原则,也谈不上中医思维,怎么会有临床疗效呢?比如说临床上有人依据药理研究结果,以黄连、葛根、人参、鬼箭羽等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来组方,这就完全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思维,怎能有效呢?
那么,如何培养和强化中医临床医师的中医思维呢?近年来,我带领团队通过对中医思维的临床应用与带教总结,认为要遵从以下5个步骤进行:
第一,要有一颗热爱中医的赤诚衷心,胸怀学悟中医的坚定信念。
第二,要加强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强化“中医思维六力”训练,打牢中医思维根基。
第三,要在临床带教中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在临证中结合门诊查房实际,传承“活态”中医思维,引导学生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比如反治法中“塞因塞用”。
第四,要强化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和运用,总结各家诊治疾病的经验及教训,系统分析、总结,慢慢建立自己诊治疾病的思维方式。
第五,要为自己设定近期和远期目标,增强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坚决的意志、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作风促进中医思维形成。
广拜“明医”为师 学悟而生慧
师带徒是中医传统的师承方式,通过跟师侍诊、临证、耳提面命、口授心传,能帮助中医人才快速成长,少走弯路,是中医传统教育的有效模式。国医大师王琦曾说:“学无广不可为师、学无勤不可为师、术无专不可为师、心无诚不可为师、目无远不可为师。”好老师不仅能传授医术,还能传授道理,即指引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医之道、爱患之道。
从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来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医专家都出自师承和家传。这说明想要成为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专家,就需要走大道,即求得明医传道,博极医源,勤求博采,融百家之长于己身。
我从医40余年并无大成就,仅就已获小成绩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与我课堂外求学的老师关系密切。我先后师从著名中医药学家刘学勤、方药中、陈可冀、周绍华、王琦、林兰、张学文、孙光荣、张大宁、张磊等,通过跟师侍诊、总结学习心得,领悟他们的辨证方法,探究他们遣方用药的要旨,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仁心仁术的大医品质。1998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期间,我跟随著名糖尿病专家林兰侍诊学习,为确定以糖尿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其间,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三辨诊疗模式”的提出,更是得到了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以及国医大师张学文等专家的指引悟道,才有了今日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实力。
勤于临证实践 善于整理医案
中医药学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医学科学,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刻领悟;辨证论治能力,只有在解决临床问题时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基本形式,在实践中理解、检验、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进而基于临床悟道,凝练学术观点,是成就明医的必由之路。
“明医”,大多勤于临床实践、善于凝练观点,既可博采众长,又可由博返约。整理医案是总结经验,提炼观点的好办法,它可以帮助自己归纳临证经验和规律,厘清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技巧,凝聚学术观点和思想。因此,坚持中医医案的书写与整理,对中医的成长大有裨益。
多年来,我是一直坚持写医案的,比如在跟随开封市中医院知名中医刘学勤侍诊时,每诊必记,在诊疗之余逐渐记录体会、分析医案,先后整理发表了《血府逐瘀汤治愈脱发痼疾》《交媾疾患从肝论治》等跟师论文;在跟随国医大师王琦侍诊时,我把记录的医案进行了系统总结,撰写成《跟随国医大师王琦院士侍诊心得》一文,发表于《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跟随国医大师孙光荣学习中,我在学习医语的同时,并且悟师意、撷师得,撰写了《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思想探析》一文,发表于《中医研究》等。多年来,我通过跟师侍诊、总结临床医案、悉心悟道以承师学,不断提升自我。
我也一直要求自己的学生坚持写医案和侍诊体会,并专门设计印发了强化中医思维训练跟师录得本,把中医思维培养和医案整理相结合,旨在培养青年中医师的语言力、诊断力、辨证力、治疗力、想象力和凝练力,从而强化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助力学术思想框架的构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学术繁荣发展依赖薪火相传。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理明澈的“明医”既是中医传承发展的需求,又是时代对中医的要求。希望广大青年医师能够铸强中医思维,蓄积“源头活水”,广拜名师大家,兼收并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导临证实践,凝练学术观点,努力成为群众信任的“明医”。
(作者为全国名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