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治未病思想 发挥中医药优势
2023-01-3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6818 次□郭 迪 丁林国 吴 霜
治未病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药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魅力。本文从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
忧患意识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比如《周易·系辞传》记载:“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这种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来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比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上。《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病救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全球医疗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重心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当前倡导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
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人的生命状态大概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3种,即健康人、欲病之人(亚健康人)、患病之人;医者也可以分为三等,“上医”的职能是做好养生,维护生命健康;“中医”的职能是早期干预,以防发病;“下医”的职能是治疗疾病。这里将治未病的医生作为“上医”。诚如《证治心传》所说:“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治未病是“最上之道”,也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医学发展史一以贯之体现着:医学的本质特性,是人文关怀,其根本宗旨是促进和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医生的道德修养集中体现在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价值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专注于生命的价值和对个体自由及尊严的尊重,并体现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治未病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治未病思想显现了
未来世界医学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说:“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医学的目的和本质功能,要从专注于发现和确诊疾病到征服和消灭疾病的疾病医学,上升为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发展服务的健康医学,即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把病治好。
治未病的核心就是一个“防”字,并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关键是要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包括治未病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理念,强调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论。中国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为建设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加强治未病研究,深刻理解和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全面挖掘、系统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治未病经验,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医在治未病方面
有诸多特色和优势
中医在治未病方面有许多特色和优势,比如在养生方面有一系列理念和措施,在康复医学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比如针灸、推拿、气功、中药调理等,有助于病后调理和康复。
治未病是一种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治未病思想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思想,是中医学的特色。以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有助于降低社会医疗负担,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必须加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只有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才能为更多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