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机分析看中医治病的思路
2023-01-31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904 次□朱 光
邪居上焦,应顺其向上之势,使之上越而出;邪居下焦,顺其下趋之势,使之下泻而出;邪居中焦,心下痞闷或胀满,无明显上越下趋之势,则宜用消磨之法使邪内消;邪在肌表,应顺其向外之势使之自表而出。
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提出了“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的观点。此为临证心得之语,可谓要言不烦,因而广为称道。结合多年临证经验,笔者对“使邪有出路”的治病体会,加以梳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仅供同道参考。
祛邪之理
作为一个病因学概念,邪在中医学中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即如《本草经集注》记载:“夫病之所由来虽多,而皆关于邪。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佚,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疾厉者矣。”《儒门事亲》亦云:“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近代医家祝味菊则谓:“言邪者,以其能伤正也。”由此可知,无论外来还是内生,也无论有形还是无形,邪之于人皆非素有,有则属于异常。
正和邪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即如《黄帝内经》所言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邪才有病,有病即有邪;邪胜则病进,正胜则病退。由此可知,治病的目的就是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邪去正复,向有利于疾病痊愈的方向转化,扶正祛邪也由此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疗法。
祛邪之策
病由邪起,祛邪已病。但由于邪类繁多,各有其性,且来路不一,所犯各异,故而祛邪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审时度势,做到因邪制宜。对此,中医学虽然有着非常丰富的应对策略,比如逆势对抗、缓攻渐消等,但是基本的理念就是“使邪有出路”。
这一理念的形成是基于一个朴素的认知,即邪有来路,也应有出路,且邪之来路往往即其出路。《类经》提出“邪之来去,必有其道,知其道则取病甚易,是谓保身之宝也”的观点。《温疫论》亦云:“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
人体通过多种开放通道,比如汗孔(又名玄府、气门)、五官九窍、息道、谷道、溺道及内在串联着脏腑的经络等,与外界保持着密切关系。外来之邪经过开放通道可循经络侵袭内在脏腑,内生之邪则也可通过经络由开放通道排出体外,因而开放通道是病邪来路的首要“关口”,也是病邪出路的重要途径。
关于祛邪策略,早在《黄帝内经》中即已确立,并有详细表述,比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高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金匮要略》说得更为具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这些论述反映出给邪找出路时的一个重要思路,即因势利导、就近而出。因势利导本是一种用兵之道,比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用于治疗疾病,应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进退的趋势顺而为之,通过引导和推动以祛除邪气。就近而出则根据邪气的性质、部位,采取适当措施,选择便捷途径,使邪气易于外出。对此,《温病条辨》说得明白:“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总之,祛邪应当依据邪之性、势、位而制定治疗方法。
具体来说,邪居上焦,应顺其向上之势,使之上越而出;邪居下焦,顺其下趋之势,使之下泻而出;邪居中焦,心下痞闷或胀满,无明显上越下趋之势,则宜用消磨之法使邪内消;邪在肌表,应顺其向外之势使之自表而出。比如《类经》记载:“能审其道,则自外而入者,自表而逐之;自内而生者,自里而除之。自上来者可越之,自下来者可竭之。自热来者不远寒,自寒来者不远热。自虚而实者,先顾其虚,无实则已;自实而虚者,先去其实,无虚则已……此言虽浅,殊有深味,诚足为斯道之法。”
祛邪之法
关于给邪找出路,历代医家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金代医家张从正对此认识尤为深刻,临证以“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立论,被后世称为“攻邪派”的代表。他对三法(汗法、吐法、下法)的运用见解独到,经验丰富,不仅扩大了三法的运用范围,还在理论上有所阐发。比如《儒门事亲》记载:“三法可以兼众法者,如引涎、漉涎、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炙、蒸、熏、渫、洗、熨、烙、针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提出的“医门八法”,其中的汗法、吐法、下法、消法均为祛邪之法。
汗法,又称解表法,指通过发散以打开汗孔,腠理开泄,使邪气随汗而出的治法。汗法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也可透发疹毒,又能祛风除湿,还可宣散利水。
吐法,是利用药物产生涌吐反应,使居于中焦、上焦的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息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此外,根据“提壶揭盖”的原理,可用吐法通过开上而通下,用于治疗癃闭或妊娠胞阻等疾病。
下法,是运用泻下、攻逐、润下之品,以通导大肠,使停留于肠胃的各种“垃圾”从下窍而出的方法。具体运用除了根据证之属性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攻下等,还应依病之特点选择下之时机,比如中医强调“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治疗法则。
汗法、吐法、下法均是直接把邪驱离人体,指向明确,祛邪迅速,适用于病势紧急者。但当邪自内生,比如气不利之郁,血不利之瘀,食不化之滞,水不利之湿、痰、饮等,瘀积而成痞块,停留于脏腑经络之间,此时用汗法不可祛,用吐法、下法亦难除,唯有通过渐消缓散,逐渐除之,此乃消法所适用者。即如《医学心悟》记载:“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具体方法如消食、行气、活血、化痰、化饮、利水、驱虫等。而当这些内邪蕴结日久日甚,比如痰气或痰火郁结成胶固之老痰,因所犯或发癫狂、或发哮喘;再如饮结胁下而成癖,或结聚肠腑而不通;又如气血凝滞而成积聚癥瘕等,以消则力不能逮,缓不济急。此时,往往要利用下焦前后两个通道逐邪而出,借以遏制邪之鸱张之势,比如治疗顽痰凝滞之礞石滚痰丸、荡痰汤、三物备急丸、走马汤等;攻逐水饮之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以及破瘀之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等。
综上所述,“使邪有出路”是“致中和”的中庸之道在中医学上的充分体现,反映了在处理邪正关系时的谋略与智慧,所追求的效果,颇类似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相较于针锋相对的对抗疗法,这一策略无疑代价最小、收益最大。但作为一种纠偏措施,毕竟祛邪即会耗损正气,尤其是攻逐所用之剂,伤正之力不容小觑,这就要求给邪找出路时,一定要弄清楚邪之由来、邪之性质、邪之所犯、邪之趋势等,统筹谋划,恰当选法,适度祛之。虽然说正邪不两立,除邪务尽不贻害,但是若紧盯邪气不放,一味穷追猛打,非要赶尽杀绝,则很容易造成邪正俱损、两败俱伤的结果。因此,医者在临证时,应当综合分析,发现正气不足以支撑祛邪的需要时,则应从整体观角度出发,暂时向邪气做出“妥协”,蓄势待发。此属无奈,却亦理性。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