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多链条发展中医药产业

2022-12-2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中医要闻 浏览:16291 次 
本报讯 (记者王正勋)许昌市中药材资源丰富,是药王孙思邈行医采药、著书立说之地,是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自2016年1月获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许昌市围绕“中医药产业聚集发展探索”主题,积极探索中医药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政府主导,高起点规划布局。按照“统筹全域、错位发展、三产联动、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许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一张蓝图引领、三大基地支撑”的发展路径。“一张蓝图”即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加工、教育、研发、旅游、贸易、文化、疗养为一体,中医药产业链条完整,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现代服务业集群效应明显的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三大基地”即禹州市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生产加工贸易基地、鄢陵县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医药产业园产学研基地。
中医药产业多链条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禹州现有中药材种植品种50余种,药典记载的道地药材36种,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左右,年产中药材5.5万吨,年产值约6亿元。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等6种中药材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禹白芷、板蓝根、玄参等9种中药材的药物含量指标明显高于《中国药典》标准。禹州中药炮制技艺独树一帜,其中“百刀槟榔”“蝉翼半夏”“刨花犀角”“云片鹿茸”较为经典。坚持把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拥有中医药企业68家,主要涵盖中药材初加工、饮片生产、中成药制药等领域,其中活血壮筋丸、中风回春片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青蒿素提取能力(年产60吨)居全国第一。禹州市先后被授予“国家中医药(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基地”“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华夏药都”等荣誉,“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禹州药会”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禹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等。
探索新业态,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产业。许昌市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产品,规划种植13万亩160余种药膳食用植物,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共同承担杜仲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成立北京市中药研究所(鄢陵)养生产品研发中心,投资1.25亿元开发姚花春保健酒,“仲逸堂”养生酒3个系列产品已成功上市;按照“内生外引”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养生养老理念和优质医疗资源;花都温泉小镇花都颐庭、碧桂园旅游度假区等12个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通过实施“中医药+旅游”战略,进一步完善了鄢陵五彩大地观光休闲旅游区、唐韵园林、世界腊梅园等12个现有项目;以花都温泉、花溪温泉等4个温泉度假区为重点,在汤池中注入当归、黄柏、荆芥等单方或复方中药制剂,开发温泉水疗养生健康服务,建设“集洗住吃、医护养一条龙服务的温泉小镇”。
健全网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许昌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健康许昌2030”行动规划》,出台了《关于振兴中医药产业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健全,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42家,其中中医医院18家(三级中医医院3家),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均达到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要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提供中医药服务比例达100%,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比例达89%;强化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共有省、市级重点(特色)专科22个,禹州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重点组织开展“西学中”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步,许昌市将立足中医药发展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挖掘中医药文化和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多业态发展,走出具有许昌特色的中医药强市建设之路。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